《探芳信(贺麓翁秘阁满月)》
时间: 2024-09-19 20:56: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探芳信(贺麓翁秘阁满月)》
作者: 吴文英 〔宋代〕
探春到。见彩花钗头,玉燕来早。正紫龙眠重,明月弄清晓。
夜尘不浸银河水,金盎供新澡。镇帷犀护紧东风,秀藏芝草。
星斗粲怀抱。问雾暖蓝田,玉长多少。
禁苑传香,柳边语听莺报。片云飞趁春潮去,红软长安道。
试回头一点蓬莱翠小。
白话文翻译
春天已经来到,看到花钗上五彩斑斓的花朵,玉燕也早早飞来。此时紫龙还在沉睡,明亮的月光在清晨轻轻玩弄。
夜间的尘埃并未浸染银河水,金盏又为新沐的清香准备好。轻轻拉紧帷幕,犀牛角的灯光护住东风,秀丽的芝草藏匿其中。
星星闪烁着光芒,怀抱着夜空的美好。问那雾气温暖的蓝田,玉石一般的光辉有多少。
禁苑传来香气,在柳树旁听到黄莺的啼唱。片片云彩飞去,赶着春潮而去,红软的长安大道上。
试着回头一看,蓬莱的翠色微小而美丽。
注释
- 探春:指春天的到来。
- 彩花钗头:用彩色花朵装饰的发钗。
- 玉燕:指美丽的燕子,象征春天的来临。
- 紫龙:可能指春天的生机,或是自然的某种象征。
- 金盎:金色的酒盏。
- 芝草:指一种珍稀植物,象征着美好的事物。
- 禁苑:指皇家园林或禁苑。
- 蓬莱: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美好的境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文英,字汝舟,号云山,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写作婉约风格的词作。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人生感悟以及情感纠葛,具有独特的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春天,诗人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歌鉴赏
《探芳信》是一首典型的春天咏叹词,诗中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的气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花开燕来,营造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开篇的“探春到”,直接引入春天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诗中提到的“彩花钗头”和“玉燕”,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象,更借此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接着,诗人描写了紫龙在梦中沉睡的意象,暗示着春天的生机虽然已经到来,但仍需时间去唤醒。
“金盎供新澡”和“秀藏芝草”则体现了诗人在春天的欢愉与享受,金色的酒盏和珍稀的芝草象征着生活的美好与富饶。而“镇帷犀护紧东风”则展示了诗人对春风的珍视,犀牛角灯光下的春风似乎更加温暖。
整首诗在描写春天的同时,夹杂着对生活的哲思和感慨,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最后一句“试回头一点蓬莱翠小”,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探春到:春天到来了,诗人以此引入。
- 见彩花钗头,玉燕来早:春天里,花开得绚烂,燕子也早早归来,象征春意盎然。
- 正紫龙眠重,明月弄清晓:描绘春天晨光下的宁静,紫龙象征自然的生机,明月则细腻地描绘了晨光的清澈。
- 夜尘不浸银河水:夜晚的尘埃未能浸湿银河,暗示清晨的宁静与清新。
- 金盎供新澡:金色的酒盏为新沐浴的清香准备,表现对生活细腻的享受。
- 镇帷犀护紧东风,秀藏芝草:犀牛灯光下的春风,隐喻对春天的珍视与保护。
- 星斗粲怀抱:星星在夜空中闪烁,象征着美好的愿景。
- 问雾暖蓝田,玉长多少:询问那温暖的蓝田,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禁苑传香,柳边语听莺报:皇家园林传来香气,黄莺鸣叫,营造了一种春天的生机。
- 片云飞趁春潮去,红软长安道:春潮带走云彩,表现出一种轻快与自由的意象。
- 试回头一点蓬莱翠小:回首望去,蓬莱的翠色微小而美丽,象征理想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把春天比作一个生机勃勃的场景,表现出春天的美好。
- 拟人:将春风、星星等自然现象拟人化,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运用对仗的手法,使诗句更加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花钗:代表女性的美丽与春天的绚丽。
- 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银河:象征着纯洁与宁静。
- 芝草:象征着珍贵的美好事物。
- 蓬莱:象征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探芳信》是哪个朝代的作品?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玉燕”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
- B. 春天
- C. 夏天
-
“禁苑传香”中的“禁苑”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园林
- B. 皇家园林
- C. 农田
答案
- B. 宋代
- B. 春天
- B. 皇家园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 《水调歌头》:从更宏观的角度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李清照与宋代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