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芳信 春饼,和倬盦韵,仍同四声》
时间: 2025-01-19 19:09:28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探芳信 春饼,和倬盦韵,仍同四声
作者: 姚华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称名隽。早粥米香陈,共呼珍酝。念盘餐蒙助,春情韭华引。玉肪截叶云衣卷,和气舒寒晕。擅中厨,捣练晶明,缕银莹润。梅意转成恨。奈茗椀初收,瓶笙解隐。午夜蟾圆,依样画非真本。充饥莫说名士事,风味诗肠认。看新炊,薄影琴边风鬓。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开头提到了一种美名,早晨的粥米散发着香气,大家都在享用美酒。想到餐盘上的美味,春天的韭菜引发了浓厚的情感。用玉色的肪子切成叶子,像云衣一样卷起,和煦的气息驱散了寒意。擅长厨艺者,捣制出晶莹的食物,像缕缕银光般润泽。梅花的意境从此转为恨意。无奈茶盏刚被收起,笙声也随之隐去。午夜的月亮圆满,却只是一幅画,非真实的样子。填饱肚子时不要提及名士的事情,风味与诗意的肠胃是互相了解的。看那新炊的食物,薄薄的影子映在琴边,伴随着风吹动的鬓发。
注释:
字词注释:
- 隽:美好的名字或才华。
- 珍酝:美味的酒。
- 韭华:春天生长的韭菜,象征生机与希望。
- 玉肪:指一种细腻的食材,可能是指猪肉。
- 和气:温暖、和煦的气息。
- 梅意:梅花的情感,通常与孤独、凄美有关。
典故解析:
- 蟾圆:指月亮,常用来象征团圆与思念。
- 名士:古代文人或有名望的人,通常与诗词联系在一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华,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多以细腻见长,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和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早春时节,春饼作为一种传统美食,寓意着新的开始和生机。诗人在描绘美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与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饼为主题,通过细致的描绘展现出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诗中展现了春天的韭菜、温暖的气候,以及与朋友一起享用美食的惬意场景。诗人通过对食物的描写,表现了生活的细腻与丰富,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渴望。
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玉肪截叶云衣卷”,不仅描绘了食物的细腻,也暗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通过“午夜蟾圆”的意象,诗人传达了对团圆与思念的情感,形成了对比与呼应。
整首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正是生活中美好与遗憾的交织,展现出诗人深厚的情感与细腻的感知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称名隽:开篇提到美名,暗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早粥米香陈,共呼珍酝:描绘早晨的美好,食物的香气让人心情愉悦。
- 念盘餐蒙助,春情韭华引:想念美味的春韭,引发了春天的情感。
- 玉肪截叶云衣卷:细腻的食物呈现出如云衣般的美感。
- 和气舒寒晕:温暖的气息驱散了寒意,象征春天的到来。
- 擅中厨,捣练晶明,缕银莹润:擅长厨艺的人制作的食物晶莹剔透,十分诱人。
- 梅意转成恨:梅花的情感由美转为恨,暗示着生活的复杂。
- 奈茗椀初收,瓶笙解隐:茶盏刚收起,笙声也随之消失,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气氛。
- 午夜蟾圆,依样画非真本:夜晚的圆月只是画中景,暗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 充饥莫说名士事,风味诗肠认:吃饱时不必提及高雅的事情,反映出诗人与生活的真实连接。
- 看新炊,薄影琴边风鬓:新炊的影子轻柔的映在琴边,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场景。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肪截叶”比喻食物的细腻。
- 对仗:诗句之间的平衡与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在美食与友谊中所感受到的幸福与思考,反映了生活的丰富多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饼: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新生活。
- 韭华:象征春天的到来与希望。
- 梅意:寓意孤独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谊
b) 美食
c) 春天的生机
d) 生活的思考 -
诗中提到的“午夜蟾圆”象征什么?
a) 美好
b)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c) 离别
d) 忧愁 -
“玉肪截叶云衣卷”中的“云衣”用来比喻什么?
a) 食物的细腻
b) 春天的气息
c) 友谊的温暖
d) 离别的哀伤
答案:
- c) 春天的生机
- b)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
- a) 食物的细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姚华的《探芳信》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描绘春天的美好,但姚华更注重细腻的生活场景,杜甫则更关心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姚华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通过以上内容,读者不仅可以理解《探芳信 春饼》的诗意,还能深入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