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聚》

时间: 2025-01-01 11:29:22

介然谁主复谁宾,风月婆娑却自亲。

留得清名传野史,未妨白眼向时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聚 介然谁主复谁宾,风月婆娑却自亲。 留得清名传野史,未妨白眼向时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态度。他认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不如与自然风月相亲来得自在。他希望自己的清名能够流传于野史之中,而不必在意当时人们的看法。

注释: 字词注释:

  • 介然:坚定不移的样子。
  • 谁主复谁宾:谁是主人,谁是客人,这里指人际关系中的主从地位。
  • 风月婆娑:指自然风光的美好与变化。
  • 自亲:自己亲近,指与自然风月相亲。
  • 清名:清白的名声。
  • 野史:指民间流传的史书,相对于官方正史而言。
  • 白眼:表示轻视或不屑一顾的态度。

典故解析:

  • 未妨白眼向时人:这里诗人借用了“白眼”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在乎世俗眼光的态度。典出《晋书·阮籍传》,阮籍能作青白眼,对不喜欢的人则以白眼相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宋代诗人,与刘过、姜夔等人交往,诗风受他们影响,追求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淡漠,以及对自然风光的向往和亲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诗人可能感受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世俗眼光的压力,因此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月的亲近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首句“介然谁主复谁宾”以一种坚定不移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不在乎。次句“风月婆娑却自亲”则通过“风月婆娑”这一美好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后两句“留得清名传野史,未妨白眼向时人”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名的追求和对世俗眼光的不屑,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介然谁主复谁宾”:诗人以坚定不移的态度,表明自己不在乎人际关系中的主从地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性。
  • 次句“风月婆娑却自亲”:通过“风月婆娑”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亲近和喜爱,体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三句“留得清名传野史”:诗人希望自己的清白名声能够流传于民间,体现了对个人品德的重视。
  • 末句“未妨白眼向时人”:诗人借用“白眼”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不在乎世俗眼光的态度,强调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风月婆娑”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自然风光的美好。
  • 拟人:将“风月”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亲近的特质。
  • 对仗:诗中“谁主复谁宾”与“白眼向时人”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风月的亲近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月婆娑:描绘了自然风光的美好与变化,象征着自由和自然。
  • 清名:象征着清白和高洁的名声。
  • 白眼:象征着对世俗眼光的不屑和轻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风月婆娑”指的是什么? A. 自然风光的美好与变化 B. 人际关系的复杂 C. 世俗名利的追求 答案:A

  2. 诗人通过“白眼”这一典故表达了什么态度? A. 对世俗眼光的重视 B. 对世俗眼光的不屑 C. 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答案:B

  3.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风月的亲近和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B. 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C. 对世俗名利的追求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刘过的诗作《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敬仰和对世俗的不屑。
  • 姜夔的诗作《扬州慢·淮左名都》: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然。

诗词对比:

  • 赵蕃的这首诗与刘过的诗作《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都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不屑,但赵蕃的诗更多地强调了对自然的亲近。
  • 与姜夔的诗作《扬州慢·淮左名都》相比,赵蕃的诗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时,更多地融入了对个人品德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文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