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其十二 垂虹亭》
时间: 2024-09-19 21:24: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 其十二 垂虹亭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
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
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
鸥鹭亦翩翩。
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
倚栏清啸孤发,惊起壑龙眠。
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
空系五湖船。
不用知馀事,莼鲙正芳鲜。
白话文翻译
在太湖的岸边停船,天空与湖水相连。
在垂虹亭上,五年未见旧友,依然如故。
洗去我身上的征尘,欢快地朝商飙的方向拱手致意,
那鸥鹭也在翩翩飞舞。
我身在水晶的宫阙中,真像是驭风的仙人。
望着中秋的月亮,还没到五天,月亮依然圆满。
倚着栏杆,清啸而发,惊起了壑中的龙眠。
想要向西子酹酒,未能实现当年的功业,
只好把船系在五湖之中。
不必再去关心其他事务,莼菜和鲙鱼正鲜美可口。
注释
- 舣棹:停船。
- 商飙:商贾的风指代风势,形容风力大。
- 鸥鹭:指海鸥和白鹭,象征自由和灵动。
- 水晶阙:比喻仙境般的环境。
- 酹:洒酒祭奠。
- 西子:西湖的美人,指代西施,寓意美丽和遗憾。
- 莼鲙:莼菜和鲙鱼,指美味的食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子厚,号惭愧,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和诗,尤其以豪放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情感真挚,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
《水调歌头 其十二 垂虹亭》写于作者游历太湖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历程的思考。诗中蕴含着对友人的思念、对过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 其十二 垂虹亭》是张孝祥在太湖游览时的即兴之作,整首诗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开篇“舣棹太湖岸,天与水相连”勾画出一幅宁静的湖景,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接下来的“垂虹亭上,五年不到故依然”,则流露出对时间流逝和友人间情谊的思念。
“洗我征尘三斗”一语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旅途疲惫的释放,也暗示了他渴望摆脱世俗纷扰,寻求心灵的宁静。诗中“身在水晶阙,真作驭风仙”更是将诗人理想化,展现了他对自由高远生活的向往。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表达了对时光的感慨,尽管经历了五年的光阴,但美好的事物仍旧存在。倚栏清啸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孤高的气质,随之而来的“欲酹鸱夷西子,未办当年功业”则透出一丝无奈与遗憾,象征着人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最后两句“空系五湖船。不用知馀事,莼鲙正芳鲜”则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接受,放下执念,享受当下的生活,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豁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舣棹太湖岸:在太湖的岸边停船,表明诗人正身处自然之中。
- 天与水相连:描绘湖面与天空的交融,展现自然的广阔和宁静。
- 洗我征尘三斗:洗去旅途的疲惫,象征着对内心的清净追求。
- 快揖商飙千里:向远方的风致敬,寓意对自然力量的尊重与向往。
- 鸥鹭亦翩翩:自然中的生灵自由自在,呼应诗人的心境。
- 身在水晶阙:形容身处如梦似幻的环境,体现理想与现实的交融。
- 真作驭风仙:表现诗人渴望成为自由自在的高人。
-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对中秋佳节的期待,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倚栏清啸孤发:孤独的吟唱,表现诗人的孤高与洒脱。
- 惊起壑龙眠:自然的宁静被打破,象征诗人的情感波动。
- 欲酹鸱夷西子:寄托对往昔的怀念与遗憾。
- 未办当年功业,空系五湖船:未能实现理想,感慨人生的无奈。
- 不用知馀事:放下其他的烦恼。
- 莼鲙正芳鲜:享受眼前的美好与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水晶阙”比喻理想的生活环境。
- 拟人:赋予自然生灵以情感,如“鸥鹭亦翩翩”。
- 对仗:如“洗我征尘三斗,快揖商飙千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友人的思念、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无奈,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珍惜,表现出一种洒脱和豁达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湖:象征广阔与宁静,展示自然的美丽。
- 垂虹亭:代表高远的理想之地。
- 月亮:象征团圆与思念。
- 莼鲙:代表美好的生活享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舣棹”是什么意思? A. 停船
B. 划船
C. 船长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水晶阙”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的生活
C. 恋爱的地方
答案:B -
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A. 洗我征尘三斗
B. 望中秋,无五日,月还圆
C. 欲酹鸱夷西子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张孝祥的《水调歌头 其十二 垂虹亭》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者都表现了对月亮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但张孝祥更侧重于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苏轼则在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下探讨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