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楞伽寺 其二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天围欲尽三千界,
地险真成百二关。
不向中峰最高处,
诸君元未识庐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川的壮丽与险峻,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刻理解和对他人看法的质疑。诗中指出,当天边的景色即将消失时,地势的险峻仿佛形成了重重关卡。如果不登上山峰的最高处,大家就无法真正领略到庐山的真面目。
注释:
- 天围欲尽:意指天空仿佛要到达极限,暗示了广阔的天地。
- 三千界:可以理解为宇宙的广阔,三千代表无数。
- 地险真成百二关:形容地势的艰险,百二关指的是重重关卡,表示难以克服的险阻。
- 不向中峰最高处:不去登上山的高峰。
- 诸君元未识庐山:你们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庐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字维岳,号东篱,宋代诗人,擅长词、诗,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歌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语言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楞伽寺 其二》创作于张孝祥游览庐山期间,庐山以其雄伟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庐山景色的独特见解,以及对世人认知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开头两句“天围欲尽三千界,地险真成百二关”中,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天地的广阔与险峻,仿佛在说,只有在天地的边际,才能感受到那种无边无际的壮阔气息。这种壮观的场景不仅映衬了庐山的高大,也暗示了人生的坎坷与艰难。
接下来的“诸君元未识庐山”则转向了对他人的反思,诗人质疑那些未曾亲临庐山的人对庐山的认知。他强调,只有站在高峰之上,才能真正领略庐山的全貌。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慨,也是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暗示了真理与认知的层次,强调了亲身体验的重要性。
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铿锵有力,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展现了张孝祥深厚的文化修养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围欲尽三千界:描述天空与万物的极限,暗示自然的伟大。
- 地险真成百二关:强调地势的险峻,暗喻人生中的重重困难。
- 不向中峰最高处:指出不去探求最高点。
- 诸君元未识庐山:质疑他人对庐山的认知,表达诗人自我的体验独特。
修辞手法:
- 夸张:如“天围欲尽,三千界”,强调自然的广阔。
- 对仗:如“天围”与“地险”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隐喻:庐山象征的是人生的真实与认知。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庐山为载体,探讨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的认知限制,强调只有亲身体验才能理解真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庐山:象征着高尚与智慧,是探索自然与人生的象征。
- 天与地:代表了宇宙的广阔与人类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百二关”指的是什么? A. 地势的险阻
B. 诗人的故乡
C. 其他山脉
答案:A -
“诸君元未识庐山”表达了诗人对谁的质疑? A. 自己
B. 朋友
C. 他人
答案:C -
诗中用来形容自然的广阔的词是? A. 细微
B. 三千界
C. 短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庐山谣》:同样描写庐山,但侧重于其瀑布的壮丽,情感更为奔放。
- 《望庐山瀑布》:描绘了瀑布的奔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风格更为活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张孝祥诗词研究》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楞伽寺 其二》这首诗的深刻意蕴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