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四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07:52: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亭怨四首 其三
作者: 蒋敦复 〔清代〕
又吹尽西风璱璱。悄倚危阑,怕临流水。
散了萍花,隔江烟霭渺离思。
马嘶病驿,听四面角声起。
鬓已不成丝,怎禁得飘零如此。
弹指。望高楼不见,只见暮雅归矣。
哀蝉落叶,问谁慰那人憔悴。
怨玉笛瘦减蛾颦,定不似旧时眉翠。
记絮冷关河,万点齐销鹃泪。
白话文翻译:
又吹尽了西风,细细的声音响起。我悄悄倚着高台,害怕看着流淌的水。
水上的萍花已经散去,江边的烟霭朦胧,思念愈发渺茫。
在病驿听马嘶,四方的号角声此起彼伏。
我的鬓发已经不再如丝绸般柔顺,怎能忍受这样的飘零。
轻轻一弹指,望向高楼却再也看不见,只见暮色中归来的燕子。
哀怨的蝉声伴随着落叶,问谁来安慰那忧伤憔悴的人。
怨恨那玉笛声渐渐减弱,仿佛不再有往日的眉目如翠。
记得那冷冷的关河,万点的泪水如同鹃鸟的哀鸣齐齐消散。
注释:
- 璱璱:形容轻微的吹风声。
- 危阑:高高的栏杆。
- 萍花:浮萍的花,象征漂泊无依。
- 病驿:生病的驿站,暗示旅途的艰辛。
- 鬓已不成丝:指头发已白或稀疏,暗示衰老。
- 弹指:轻轻一弹手指,表达无奈与惆怅。
- 暮雅:暮色中的优雅,指天色渐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蒋敦复(1860-1919),字懋循,号白沙,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教育家。他的诗风清新、优雅,善于表现个人的情感与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清末,时代动荡,社会变革,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离愁别绪与对过往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旧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本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西风渐起、萍花散落的情景中,所感受到的愁苦与孤独。开头几句通过描写西风和流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人倚靠在栏杆上,面对着流水,心中充满了惆怅与思念。接着,诗人通过“马嘶病驿”一语,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四面传来的号角声更是加重了这种离愁。
此后,诗人自觉年华已逝,鬓发不再,感叹生活的无情与流逝,表现出一种对岁月无情的无奈与悲伤。接下来的意象“望高楼不见”,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哀蝉落叶”则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凋零。最后,诗人怨恨那“玉笛”声的减弱,暗示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疏离,令人感到无比惆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个人情感的深切表达,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与深厚的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吹尽西风璱璱:描绘西风轻轻吹拂的细腻动感,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微妙的感觉。
- 悄倚危阑,怕临流水:诗人小心翼翼地倚靠在高高的栏杆上,生怕看着流淌的水而生出更多的愁思。
- 散了萍花,隔江烟霭渺离思:萍花的散落象征着失去,江边的烟雾增添了离别的朦胧与渺远的思念。
- 马嘶病驿,听四面角声起:在驿站中听见马嘶和四面的号角声,暗示着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鬓已不成丝,怎禁得飘零如此:自觉年华已逝,感叹无法忍受这种飘零的状态。
- 弹指。望高楼不见,只见暮雅归矣:轻轻一弹指,向高楼望去却已找不到,只见黄昏中的归燕,暗示失去的美好。
- 哀蝉落叶,问谁慰那人憔悴:哀怨的蝉声与落叶相伴,诗人自问谁来安慰心中憔悴的人。
- 怨玉笛瘦减蛾颦,定不似旧时眉翠:对比过去的美好,现今的苦闷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水上的萍花”比喻漂泊的心情。
- 拟人:如“哀蝉落叶”,赋予蝉与落叶以情感,增加了诗的感伤气氛。
- 对仗:全诗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离别、思念与时间流逝的主题,表现出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流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思绪的涌动。
- 萍花:象征着漂泊与无依无靠的心情。
- 马嘶:暗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暮雅:象征着黄昏与归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又吹尽西风璱璱”中的“璱璱”是指什么?
- A. 凉风
- B. 细微的声音
- C. 小雨
- D. 巨浪
-
诗人倚靠的是什么?
- A. 树
- B. 墙
- C. 卷轴
- D. 危阑
-
“鬓已不成丝”表明诗人感到什么?
- A. 年轻
- B. 老去
- C. 快乐
- D. 无忧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如“桃花扇底江南水”。
- 周邦彦的《兰陵王·世事一场大梦》,同样探讨人生的无常。
诗词对比:
- 蒋敦复的《长亭怨》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失去的怀念与对往事的追忆,但李清照更显婉约柔弱,而蒋敦复则显得深沉而厚重。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