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

时间: 2024-12-29 18:20:32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白话文翻译:

屈原已经沉入水中去世,楚国的人们也因此衰落不已。
我何必在乎那些谗言和诽谤,徒劳无益地想要驱走那潜伏的蛟龙。
生前的仇恨并未消失,而死后仍在追寻他的踪迹。
沅水和湘水的碧潭水,应该能够映照出千山的倒影。

注释:

  • 屈氏:指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
  • 谗谤:恶意的中伤和诽谤。
  • 蛟龙:传说中的一种水中生物,象征着潜在的威胁。
  • 未泯:未消失,未被抹去。
  • 碧潭水:清澈的水,象征着纯净和美好。

典故解析:

屈原是楚国的著名诗人,以其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而著称。他因遭到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诗中提到的“屈氏已沈死”即是对他悲惨命运的追忆。“沅湘”指的是沅水和湘水,这两条河流与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他投水自尽后,化身为水神,永守家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情感真挚著称。他的诗歌常常关注社会现实,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端午节,正值人们纪念屈原的日子。端午节有着浓厚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对屈原的怀念,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人心的关注。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五月五日》以屈原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端午节时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深切怀念。首先,诗中通过“屈氏已沈死,楚人衰不容”两句,点明屈原的死亡对楚国的影响。这不仅是对屈原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国家命运的忧虑。接下来的“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则反映了诗人对谗言的无奈与抵抗,表现出一种无力感。最后两句“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後踪”则蕴含着对屈原的深情追思,沅湘的碧潭水象征着对屈原高尚品德的永恒追忆。

整首诗情感浓烈,词句之间流露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性的关怀,展现了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诗人在缅怀屈原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反思,警示世人要抵制谗谤,追求真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屈氏已沈死”:屈原已去世,暗示历史的悲剧。
    • “楚人衰不容”:楚国因屈原的去世而衰落,反映出个人与国家的紧密联系。
    • “何尝奈谗谤”:质疑谗言的影响,表现无奈。
    • “徒欲却蛟龙”:比喻外敌或困扰,表现出对斗争的渴望。
    • “未泯生前恨”:生前的仇恨没有消失,暗示历史的痕迹。
    • “而追没後踪”:追求屈原的精神与影响。
    • “沅湘碧潭水”: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体现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感悟。
  •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句的美感与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与对谗言的反思,深刻揭示了个人与历史、国家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 屈原:象征忠诚与理想,代表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 蛟龙:象征潜在的威胁,意味着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 沅湘碧潭水:象征纯净与回忆,承载着对历史的思考与追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屈原因何沉死?

    • A. 被谗言陷害
    • B. 自愿退休
    • C. 逃避战争
    • D. 迁居他国
  2. 诗中提到的“蛟龙”象征什么?

    • A. 自然现象
    • B. 潜在的威胁
    • C. 祥和的象征
    • D. 幸福的寓意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端午日赐衣》白居易

诗词对比

  • 屈原的《离骚》与梅尧臣的《五月五日》都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屈原对国家的忧虑,后者则是对屈原的怀念与反思。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屈原与楚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