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春三首》

时间: 2025-01-01 13:16:35

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

此身不及深溪水,随得残红出武陵。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惜春三首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前日看花心未足,
狂风暴雨忽无凭。
此身不及深溪水,
随得残红出武陵。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我看花,心中仍觉得不够满足,
然而狂风暴雨突然来袭,让我无从依靠。
我的身体不如那深溪中的水,
随意漂流,带着残花离开武陵。

注释:

字词注释:

  • “惜春”:对春天的眷恋和珍惜。
  • “心未足”:心中仍感到不满足。
  • “狂风暴雨”:形容天气的恶劣,象征突如其来的变化。
  • “无凭”:没有依靠,形容失去依托。
  • “此身不及”:此身(我自己)不如,表示自谦和感叹。
  • “深溪水”:指深而清澈的溪水,象征自由流淌的状态。
  • “随得残红”:随意得到的残花,表明无常之美。
  • “出武陵”:指离开武陵,武陵是一个典型的诗境,象征着美丽和宁静。

典故解析:
“武陵”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理想化的隐居地,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诗中提到的“残红”则暗指春天的逝去和美好的事物终究会消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子华,号青松,宋代著名诗人。他以写景抒情见长,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梅尧臣的诗风清新雅致,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惜春三首》创作于梅尧臣对春天的景色和生命的思考中,反映了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写于春末,正是春花凋零之际,代表着诗人对春天美好瞬间的珍惜。

诗歌鉴赏:

《惜春三首》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引发了读者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看花的经历,展现了自己内心的不满足和对狂风暴雨的无奈,表现出他对生活变迁的敏感和对自然美的珍惜。前两句“前日看花心未足,狂风暴雨忽无凭”,表达了诗人对春花的留恋,以及在外界力量面前的无力感。接下来两句“此身不及深溪水,随得残红出武陵”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随心所欲的情感,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事物的易逝。整首诗情感真挚,透过意象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生命的反思,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前日看花心未足”:前几天我看花,心中仍觉得不够满足,表现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渴望。
  2. “狂风暴雨忽无凭”:然而狂风暴雨突然来袭,让我无从依靠,描绘了自然的无情和突如其来的变化。
  3. “此身不及深溪水”:我的身体不如那深溪中的水,表达了对自由流淌状态的向往。
  4. “随得残红出武陵”:随意漂流,带着残花离开武陵,强调了美好事物的短暂和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与深溪水作比较,隐喻对自由和无拘束状态的向往。
  • 拟人:狂风暴雨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情。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短暂。
  • 狂风暴雨:象征着突如其来的变化和生活中的无常。
  • 深溪水:象征着自由和自然的和谐状态。
  • 残红:象征着逝去的美好,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惜春三首》的作者是:
    A. 陶渊明
    B. 李白
    C. 梅尧臣
    D.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武陵”象征的是:
    A. 贫穷
    B. 理想中的隐居地
    C. 战争
    D. 城市化

  3. “此身不及深溪水”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财富
    B. 自由
    C. 名声
    D. 权力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 李白的《庐山谣》:以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融合。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梅尧臣的《惜春三首》:两者都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动荡中的忧虑,而梅尧臣则更关注于个人内心对春天美好的珍惜与惋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诗经与汉赋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