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蒲安行诚之见喜新受梓倅》

时间: 2025-01-19 12:22:35

故国连芳草,吾亲在白云。

荣归惭主父,虚语类终军。

剑阁虽吟恋,潼江亦喜闻。

惟愁良友别,分手复何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国连芳草,吾亲在白云。
荣归惭主父,虚语类终军。
剑阁虽吟恋,潼江亦喜闻。
惟愁良友别,分手复何云。

白话文翻译:

故乡的芳草连绵不绝,我的亲人在云间。
荣归故里却惭愧于父亲的恩情,空谈的言语就像终军的悲歌。
剑阁虽令人吟咏怀恋,潼江也同样让人乐于倾听。
唯独担忧与好友的别离,分开之后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注释:

  • 芳草:指美丽的草地,象征故乡的美好。
  • 白云:表达对亲人的思念,隐喻在远方的亲人。
  • 荣归:光荣回归,指诗人归乡的荣幸。
  • 惭主父:感到对父亲的愧疚,表示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 虚语:空洞的话语,指无法表达内心情感的言辞。
  • 终军:指终军之事,出自《史记》,意为悲伤的情感。
  • 剑阁:地名,指蜀地的险峻之地,象征怀旧情感。
  • 潼江:江名,指潼江流域,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 良友:指亲密的朋友,表达对友情的珍惜。

典故解析:

  • 终军之事:出自《史记·平原君》,终军因家境贫寒,而不得志,表达对时局的无奈与对亲情的思念。
  • 剑阁:位于四川,是古代蜀道的险要之处,象征着艰难险阻,也代表对故乡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山,宋代诗人,以其深情的诗作著称,常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亲友的关怀。其作品多描绘山水风光、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归乡之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好友别离的忧愁。诗中既有对荣归的喜悦,也有对离别的惆怅,呈现了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描绘,流露出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视。开头两句描绘故国的美丽草地,瞬间将读者带入一种充满生机的画面,同时又引入了对亲人的思念,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接下来的两句展现了诗人对自己荣归的复杂心情,既有喜悦又有愧疚,体现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父亲的尊重。

在诗的后半部分,剑阁与潼江的意象交替出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情感的挣扎。剑阁是艰难的象征,而潼江则是柔美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一联,诗人表达了对好友别离的忧愁,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呈现出一种人事无常、离愁别绪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故国连芳草:描绘故乡的美丽,象征生命的延续。
  2. 吾亲在白云: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白云象征远方的亲人。
  3. 荣归惭主父:对回乡的荣幸感到愧疚,强调对家族的责任感。
  4. 虚语类终军:感到言语无法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体现出一种无奈。
  5. 剑阁虽吟恋:尽管剑阁之美令人向往,依然无法掩盖内心的忧伤。
  6. 潼江亦喜闻:潼江的美好同样让人愉悦,反映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7. 惟愁良友别:对好友的离别感到忧愁,强调友情的珍贵。
  8. 分手复何云:分开后似无言可说,展现离别的无奈与愁苦。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故国、白云、剑阁、潼江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 比喻:通过“虚语类终军”来比喻内心的苦闷,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亲友的思念,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家庭和友情的感悟。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归乡的喜悦,也有离别的忧伤,展现了人情的脆弱与珍贵。

意象分析:

  • 芳草:象征着故乡的美好和生命的延续。
  • 白云:代表着远方的亲人,传达出思念之情。
  • 剑阁:象征着险阻和怀旧,蕴含着对过去的眷恋。
  • 潼江: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欣赏,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故国连芳草”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故乡的思念
    • B. 对自然的赞美
    • C. 对战斗的渴望
  2. “荣归惭主父”中的“惭”字表达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 A. 自豪
    • B. 愧疚
    • C. 无奈
  3. 诗中提到的“剑阁”主要象征了什么?

    • A. 美好
    • B. 离别
    • C. 艰辛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诗作,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深邃。
  • 《送友人》:王之涣的作品,描绘了朋友离别的情景,情感真挚。

诗词对比:

  • 冯山《和蒲安行诚之见喜新受梓倅》 vs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冯山的诗强调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情感复杂。
    • 王维的诗则更侧重于送别的情感,语言简练,意境清新。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