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筇自担药兼琴,话著名山即拟寻。
从听世人权似火,不能烧得卧云心。
白话文翻译:
我背着药和琴,独自一人,谈起名山便想要去寻访。
听别人说世俗的权利就像火焰,然而这火焰却无法烧毁我那安卧于云中的心。
注释:
- 长筇:长杖,古代行路时常用的工具,这里指背负的意思。
- 药兼琴:背负药物和琴,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 话著名山:谈论有名的山,暗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 权似火:世俗的权力如同火焰,形象地比喻其危险性和毁灭性。
- 卧云心:心如卧于云间,意指内心的宁静与高远。
典故解析:
“卧云”意象可能与道教的隐逸思想有关,隐士常常追求与世无争、心灵的自由与安宁。诗中提及的“名山”也与道教崇拜的自然环境相关,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蠙,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多描绘自然景色和隐逸生活。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盛唐时期,正值士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人通过描绘自身的生活状态,表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然。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张蠙对自然的热情和对世俗权力的淡泊。诗的开头以“长筇自担药兼琴”展现了诗人独立、洒脱的生活态度,背负药物与琴,既有追求健康的意图,也象征着对音乐艺术的热爱。这种生活方式让他得以在名山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第二句提到“话著名山即拟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仿佛与名山对话,打算去亲自探访。此时,诗人的心灵已与自然紧密相连,流露出一种渴望与期待。
接下来的两句则引入对世俗的批判。“从听世人权似火,不能烧得卧云心”,诗人通过听闻他人的言论,认识到世俗权力的危险和对人心的侵蚀。然而,他的内心如同卧云般宁静,任何外在的纷扰都无法撼动他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诗句不仅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也传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超脱凡尘的精神境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长筇自担药兼琴”:诗人背负长杖、药物和琴,描绘了一幅独行于山水之间、追求身心健康与艺术的画面。
- “话著名山即拟寻”:与名山为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
- “从听世人权似火”:世俗的权利如同烈火,警示其对内心的威胁。
- “不能烧得卧云心”: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世俗的火焰无法侵扰。
-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将权力比作火焰),对比(内心的宁静与世俗的纷扰),以及意象(药、琴、名山等)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超越世俗权力的诱惑,表现了诗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
意象分析:
- 长筇:象征着独立与远行。
- 药:寓意对生命的关怀与健康的追求。
- 琴:代表艺术与精神的追求。
- 著名山:象征自然的美与人类的向往。
- 云:代表心灵的自由与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长筇”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药物
- C. 长杖
- D. 一种山
- 答案:C
-
“权似火”中的“权”主要指什么?
- A. 诗歌
- B. 权力
- C. 友情
- D. 经济
- 答案:B
-
诗人的内心状态是怎样的?
- A. 烦躁不安
- B. 宁静安详
- C. 忧虑重重
- D. 兴奋激动
-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张蠙的《赠段逸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隐逸生活的追求,但张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而王维则描绘出山水的美好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