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明道伊川学制》
时间: 2025-01-19 20:0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明道伊川学制
作者: 胡居仁 〔明代〕
孟轲没后道随亡,
教化真如一梦长。
不向心中求六德,
只来纸上耀三场。
先生欲扫千年陋,
后学那能一日忘。
愿得天心回古意,
更令斯世绍先王。
白话文翻译
孟子死后,儒道随之消亡,
教化的真谛宛如一场漫长的梦。
不在心中追求六种美德,
只是在纸上炫耀三场考试的成绩。
老师想要扫除千年的陋习,
后来的学生又怎么能在一日之间忘却呢?
希望能够得到天意,回归古人的思想,
让这个时代能够继承先王的教诲。
注释
- 孟轲:即孟子,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 六德: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和等德行。
- 三场:可能指科举考试中的三次,象征表面上的学术成就。
- 先生:指教育者或古代的贤者。
- 千年陋:指流传已久的陋习或错误的教育观念。
- 天心:指上天的意志或自然法则。
- 绍先王:指继承先王的治国理念与道德教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居仁,明代诗人,精通儒学,致力于教育与社会改革。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古代文化的追求和对时政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变革频繁,儒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胡居仁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期望,展现了对古代思想的向往。
诗歌鉴赏
《读明道伊川学制》是一首反映教育理念和文化传承的诗作。诗中以孟子为引子,指出教育的价值和方向。首句提到“孟轲没后道随亡”,强调了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与脆弱性,接着以“教化真如一梦长”表达了对现实教育的失望与惋惜。诗人认为,如果教育只是在纸上炫耀而不深入人心,那么所追求的“六德”便无从谈起。
而“先生欲扫千年陋,后学那能一日忘”则反映了诗人对教育者的期待和对学生的理解,强调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重要。最后一句“愿得天心回古意”更是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渴望,体现了对未来教育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作者对当前教育现状的不满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深度。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胡居仁传达了对教育与道德重建的迫切期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孟轲没后道随亡:指孟子的去世使得儒道思想逐渐衰落,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 教化真如一梦长:教育与教化如梦般遥远,意味着现实中难以实现理想。
- 不向心中求六德:如果不在内心追求真正的德行,外在的表现就无意义。
- 只来纸上耀三场:只重视书本知识与考试成绩,缺乏实践和内心的真实修养。
- 先生欲扫千年陋:老师想要清除传统的陋习,表现了教育者的责任感。
- 后学那能一日忘:学生们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
- 愿得天心回古意:希望能够顺应天意,回归古代的教育理念。
- 更令斯世绍先王:希望这个时代能够继承先王的治国理政之道。
-
修辞手法:
- 对比:古今对比,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比喻:将教育比作梦,暗示其虚幻和不现实。
- 排比: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照,增强诗歌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追思与对现代教育现状的批判,强调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应在于德行的内化,而非表面的学术成就。
意象分析
- 孟轲:象征着儒家思想的代表,教育的理想。
- 六德:代表儒家的道德标准,强调内心修养。
- 三场:象征着科举考试,反映出对学术的表面追求。
- 千年陋:象征着历史上遗留的教育缺陷和文化弊端。
- 天心:象征着理想的教育与道德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孟轲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道教
- B. 儒家思想
- C. 佛教
- D. 法家
-
诗中提到的“六德”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 A. 仁
- B. 义
- C. 知
- D. 财
-
诗人希望教育应回归于哪种思想?
- A. 现代化
- B. 古代思想
- C. 西方文化
- D. 民间信仰
答案:
- B
- D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读明道伊川学制》与《登高》进行对比。《登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读明道伊川学制》则聚焦于教育与文化传承。两者都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落,但主题上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后者则强调社会责任与教育的价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