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门。幽王》

时间: 2025-01-04 07:07:28

狼烟篝火为边尘,烽候那宜悦妇人。

厚德未闻闻厚色,不亡家国幸亡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狼烟篝火为边尘,
烽候那宜悦妇人。
厚德未闻闻厚色,
不亡家国幸亡身。

白话文翻译:

在边疆,狼烟和篝火弥漫,
烽火信号岂能让女人欢愉。
虽有厚德却无人知晓,
若家国不亡,自己却能幸存。

注释:

字词注释:

  • 狼烟:指战争时燃起的烟火,象征边疆的战乱。
  • 篝火:指营地的火堆,用于照明和取暖,这里也象征边疆的生活环境。
  • 烽候:烽火信号,用于传递军事信息。
  • 厚德:指深厚的道德修养。
  • 未闻:未被人所知。
  • 厚色:指外表的华丽与美好。
  • 亡家国:失去国家和家庭。
  • 幸亡身:能够幸存于世。

典故解析:
“狼烟”和“烽火”是古代战争的象征,表示边疆的动荡和不安。诗中提到的“厚德”反映了在动乱时代道德的缺失与被忽视,表达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以情感深邃、思想独到著称。周昙的作品多涉及社会和政治,反映了当时的动荡局势。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边疆的烽火和狼烟象征着不安的社会环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安危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悲愤与无奈。

诗歌鉴赏:

《三代门。幽王》通过几句话传达了深刻的历史感和对家国情怀的思考。诗的开头以“狼烟篝火”为引,描绘了边疆战乱的景象,唤起了读者对战争的恐惧与不安。在这动荡的时代,烽火不仅是战争的信号,更是对人们内心的冲击。诗中提到的“那宜悦妇人”,反映了在战争中,妇女的悲惨命运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向往在战争面前显得无比苍白。

接下来的“厚德未闻闻厚色”,则揭示了在乱世中,道德的缺失与外表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内心的空虚与无奈。最后一句“不亡家国幸亡身”更是将诗歌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这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回顾,也包含了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沉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狼烟篝火为边尘:边疆的狼烟和篝火象征着动乱的环境,暗示着战争的频繁。
  2. 烽候那宜悦妇人:烽火信号不适合女人欢愉,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与悲哀。
  3. 厚德未闻闻厚色:深厚的道德修养却无人知晓,反映了社会对真正的道德无视。
  4. 不亡家国幸亡身:有幸生存而家国却已灭亡,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无奈和惋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狼烟”和“烽火”作为战争的象征,传达出不安的气氛。
  • 对仗:前后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 反语:通过“厚德未闻”,表达了对社会道德缺失的深刻批判。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家国的悲剧为背景,表达了对动荡时代的感慨与对人性深处的反思,呼唤人们重视内心的道德与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狼烟:象征战争与动乱。
  • 篝火:象征边疆生活的艰辛与不安。
  • 烽候:象征战争的信息与警示。
  • 厚德:象征人们内心的道德与修养。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与人们的情感纠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狼烟篝火”指的是什么?
    A. 和平的象征
    B. 战争的象征
    C. 自然现象

  2. 诗中提到的“厚德”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外表的华丽
    B. 内心的道德修养
    C. 战争的胜利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对动荡时代的感慨
    C. 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战乱带来的家国之痛。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三代门。幽王》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都描绘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但前者更偏重于个人遭遇,后者则更为宏观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诗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