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嫌胜己害贤人,
钻火明知速自焚。
断足尔能行不足,
逢君谁肯不酬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贤人的嫉妒与误解,虽然知道火会烧自己,却仍旧选择去钻火。即使失去了双足,也未必能够走得更远。遇到君主的时候,谁又愿意不去报答君主的恩情呢?
注释
- 曾嫌:曾经嫉妒。
- 胜己:比自己强的人。
- 害贤人:对贤人造成伤害。
- 钻火:自投火中,形容明知危险但仍然去做。
- 速自焚:很快地自我焚烧,形容自取灭亡。
- 断足:失去脚,象征行动受限。
- 尔能行不足:即使失去双足,也难以行走。
- 逢君:遇到君主。
- 不酬君:不报答君主的恩情。
典故解析
这首诗的背景涉及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尤其是孙膑与庞涓之间的对抗。诗中展现了对贤人才智的嫉妒和误解,反映出当时对贤人的复杂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昙,唐代诗人,擅长五言绝句与古体诗,其作品多反映生活哲理与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古代贤人的遭遇,反映出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春秋战国门》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关系。诗中提到的“曾嫌胜己害贤人”,揭示了人们对于优秀人才的嫉妒心理。在政治斗争中,常常出现对贤人的排挤与打压,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扭曲理解。接下来的“钻火明知速自焚”则生动地描绘了自我毁灭的行为,暗示着某些人明知危险却仍旧选择冒险,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悲哀。最后两句“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则进一步阐明了人在权力面前的无能与屈从,失去行动能力后也难以追求理想,但在君主面前人们却往往不得不妥协与报恩。整首诗在悲观中透露出对人性深刻的洞察,结合历史背景,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嫌胜己害贤人:过去曾经对比自己优秀的人心生嫉妒,导致对贤人的伤害。
- 钻火明知速自焚:明知火会烧自己,却还是选择去钻,暗示人们在面对诱惑或利益时的盲目。
- 断足尔能行不足:即使失去双足,也难以进行,象征着人们在困境中的无奈。
- 逢君谁肯不酬君:遇到君主时,谁又愿意不去回报其恩情,暗示了权力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钻火”与“速自焚”,“断足”与“行不足”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用“钻火”比喻冒险行为,生动形象。
- 反问:通过“谁肯不酬君”引发读者对人性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人性中的嫉妒与盲目,反映了在政治权力面前,个人理想和行动能力的无奈与屈从,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象征危险与诱惑,代表人们在追求利益时的盲目行为。
- 足:象征行动与自由,失去双足暗示了人们在社会中失去选择的能力。
- 君:象征权力与统治者,反映了人们在权力面前的臣服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曾嫌胜己”是什么意思? a) 赞美他人
b) 嫉妒优秀的人
c) 反对贤人 -
“钻火明知速自焚”中的“火”象征什么? a) 安全
b) 诱惑与危险
c) 快乐 -
诗的最后一句“逢君谁肯不酬君”表达了什么? a) 人们愿意反叛
b) 人们在权力面前的屈从
c) 人们追求自由
答案
- b) 嫉妒优秀的人
- b) 诱惑与危险
- b) 人们在权力面前的屈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登高》与本诗在主题上均涉及人性与社会的反思,但《登高》更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春秋战国门》则侧重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与探讨。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