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郭功父韵送芝道人游隐静》
时间: 2025-01-04 07:23: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郭功父韵送芝道人游隐静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
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
道义偶相契,十年同去住。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
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
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
白话文翻译:
观音的智慧和能力,应该是随缘而度的。芝师特地来东坡探访,虽说路途遥远,却毫不在意。我们在道义上偶然相契,十年里共同生活。经历了大半个世界,我还想借酒消愁。我愿意烧掉我的行囊和钵,不再做那些世俗的东西。等到我回归的时候,真正的路就在眼前。
注释:
- 观音:佛教中的一位菩萨,象征慈悲和智慧。
- 芝师:指芝道人,可能是苏轼的朋友或师兄。
- 东坡:苏轼的别号,指他居住的地方。
- 焚囊钵:焚烧行李和钵盂,意指放弃世俗的东西。
- 浮杯渡:借酒消愁,意指在酒中寻求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其诗词风格豪放,兼具深厚的哲理和人情味,广泛影响后世。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被贬所作,表达了他对朋友的送别之情,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芝道人可能是苏轼的朋友,诗中传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世俗生活的淡薄。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展现了苏轼对生活哲学的思考。开头提到“观音妙智力”,引入佛教思想,强调随缘而行的智慧。诗中表达了一种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芝道人远道而来,显示出友谊的珍贵和深厚。十年的同居生活让两人之间的道义相契,形成了深厚的情谊。接下来的两句“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似乎经历了许多,却依然渴望在酒中寻求解脱。
最后两句“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表现了苏轼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希望能够回归内心的宁静。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也蕴含了对人生、友谊和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独特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观音妙智力,应感随缘度”:强调智慧与随缘,体现了佛教哲学的影响。
- “芝师访东坡,宁辞万里步”:芝道人不惧路途遥远,表明了友谊的珍贵。
- “道义偶相契,十年同去住”: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时间的积累使得友谊更加牢固。
-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表达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以及借酒消愁的心情。
- “我愿焚囊钵,不作陈俗具”:愿意放弃世俗的物质,追求内心的宁静。
- “会取却归时,只是而今路”:归隐的渴望,真正的道路就在眼前。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焚囊钵”象征对世俗的抛弃。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较为整齐,体现了诗人的用心。
-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友谊的珍视,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话和情感的描绘,苏轼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其高洁的品格和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观音:象征智慧与慈悲,反映佛教文化的影响。
- 芝师:友谊的象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 囊钵:代表世俗的物质生活,诗人希望摆脱这些束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芝师”指的是谁?
- A. 苏轼的朋友
- B. 一位佛教高僧
- C. 苏轼的弟子
-
“行穷半世间,又欲浮杯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对人生的无奈
- B. 对酒的喜爱
- C. 对旅行的渴望
-
“我愿焚囊钵”的意思是:
- A. 希望放弃世俗生活
- B. 想要继续旅行
- C. 渴望获得财富
答案:1. A;2. A;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达隐逸思想与人生感慨。
- 王维的《渭川田家》:描绘隐逸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对比苏轼与李白的隐逸思想,苏轼更强调友谊与内心的宁静,而李白则表现出一种豪放与洒脱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诗词全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