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盐井》
时间: 2025-01-01 10:40:4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诸葛盐井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其十三井常空,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如何不相入,此意复谁省。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
白话文翻译:
这口井共有十四口,从山下到山上,其中有十三口常常是空的。盛夏时节水位上涨,盐泉却逐渐流走,常常离江水所不能到达的地方。这五行之水本是咸的,怎么能选择江水和井水呢?为何两者不相融入,这样的道理又有谁能明了?人心总是难以满足,事物的道理偶尔会发生。即便是觉得收获还不够,井上却没有多余的绳索。
注释:
- 盐泉: 盐水泉,出盐的泉水。
- 盛夏: 夏季最热的时候。
- 五行水: 指五种性质的水,通常指水的各种特性。
- 安择: 如何选择。
- 此意复谁省: 这样的道理又有谁能明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之美,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诸葛盐井》是苏轼在经历人生起伏以及遭遇政治波折后所作,表现了他对世事的思考和对人心的感慨。该诗描绘了盐井的情景,借此抒发对人心贪欲的无奈与对事物本质的探讨。
诗歌鉴赏:
《诸葛盐井》通过对盐井的描写,折射出人心的贪婪与自然法则之间的冲突。诗中“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展示了井的数量与位置,暗示着人们对资源的渴求和对自然的理解。盛夏时节,水位上涨,盐泉却向外流去,反映了自然规律与人类欲望之间的矛盾。诗人通过“人心固难足”来表达对人类本性贪婪的无奈,指出人类对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最后一句“井上无闲绠”则是对现实的反思,表明即使有时觉得收获不够,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多余的工具来获取。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对盐井的描写,更是对人性、自然法则以及生活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井有十四,自山下至山上”:描述了井的数量和分布,暗示着丰富的资源。
- “其十三井常空”:大部分的井都是空的,反映资源的稀缺。
- “盛夏水涨,则盐泉迤逦迁去”:表现了自然现象与盐泉流动的关系。
- “常去于江水之所不及”:盐泉流向江水无法到达的地方,象征着人类的欲望总是追求无法触及的东西。
- “五行水本咸,安择江与井”:探讨水的本质与选择之间的矛盾。
- “如何不相入,此意复谁省”:对自然与人心之间关系的疑问。
- “人心固难足,物理偶相逞”:揭示人心的贪婪与自然法则的对立。
- “犹嫌取未多,井上无闲绠”:即使觉得收获不够,但却没有多余的工具可用,反映出一种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盐井比喻人心的贪婪。
- 对仗: 诗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 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诗句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人心贪欲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在追求物质时的无奈和对自然规律的忽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盐井: 象征财富与贪欲。
- 水: 表现自然的流动与变化。
- 人心: 代表人类的欲望与内心的冲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井有多少口?
- A. 十
- B. 十四
- C. 十五
- D. 十二
-
“人心固难足”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人心容易满足
- B. 人心难以满足
- C. 人心无所谓
- D. 人心快乐
-
诗中盐泉的流动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的规律
- B. 人的贪婪
- C. 生活的无奈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B. 十四
- B. 人心难以满足
-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探讨人心与欲望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比较《诸葛盐井》与杜甫的《春望》,两者均反映了对人心与社会的思考,但苏轼更侧重于人性与自然的关系,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现实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