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7 02:56:16

只道春归归尚早。

几度听莺,人倚莺声老。

故国山河青未了。

夕阳冉冉生芳草。

算是今年春事好。

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

至竟东风难破笑。

蘼芜山下行人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只道春归归尚早。
几度听莺,人倚莺声老。
故国山河青未了。
夕阳冉冉生芳草。
算是今年春事好。
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
至竟东风难破笑。
蘼芜山下行人少。

白话文翻译:

只说春天的归来还为时尚早。
几次听到黄莺的歌声,人却因黄莺的歌声渐渐变老。
故乡的山河依旧青翠未尽。
夕阳缓缓升起,芳草依旧生长。
算是今年的春天景色不错。
春天已在天涯,游子何曾归来?
最终连东风也难以打破这份微笑。
蘼芜山下行人已经很少。

注释:

  • 春归:春天的归来。
  • 莺声老:因听莺歌而感到自己变老。
  • 故国山河:故乡的山川河流。
  • 夕阳冉冉:夕阳缓缓升起。
  •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 东风:春风。
  • 蘼芜:一种植物,常用来指代特定的地方。

典故解析:

“莺声”常用以形容春天的到来,象征着生机和希望。“东风”则是传统文化中春天的象征,代表着温暖和新的开始。诗中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反映了“春”的象征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训正,清代诗人,其作品常以抒情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其诗风清新自然,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春季,正值思乡之际,诗人以春天的景色引发对故乡的思念,传达了游子在外漂泊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蝶恋花二首 其二》充满了对春天和故乡的深切思念。诗歌开头即以“春归”引入,传达出一种春天尚未完全到来的期待与焦急。随着“几度听莺”的描写,诗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听到的莺声仿佛在提醒他时光的飞逝和自身的老去。接下来的“故国山河青未了”,则是对故乡的眷恋,虽远离故土,但那青翠的山河依旧在心中鲜明可见。

“夕阳冉冉生芳草”透露出一种静谧的美感,夕阳映照下的芳草更显出春天的生机,但同时也暗示时间的流逝。转而“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表达出游子在外的无奈与思乡的情绪。最后两句则以“东风”和“行人少”收尾,既传达出春天的温暖与美好,同时也映射出人们在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助。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游子在春天的思念与感伤,兼具了自然的美与人情的愁,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只道春归归尚早:春天的到来似乎还早,表达一种期待与焦虑。
  2. 几度听莺,人倚莺声老:多次听到黄莺的歌声,感受到自身的衰老,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3. 故国山河青未了:对故乡山河的深情回忆,尽管身在异乡,故国的风景依旧在心中。
  4. 夕阳冉冉生芳草:夕阳缓缓升起,芳草也在生长,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5. 算是今年春事好:尽管思念,仍然承认今年的春天景色不错。
  6. 春落天涯,游子何曾到:春天已经在遥远的地方,游子何时才能归来。
  7. 至竟东风难破笑:即便春风来了,却依然难以打破内心的微笑,也许是对生活的无奈。
  8. 蘼芜山下行人少:蘼芜山下行人稀少,暗示孤独与冷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希望,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拟人:将春风赋予了情感,体现出自然与人的互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对称性,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春天的描绘,表达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在时光洪流中的无奈与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希望与生命的复苏。
  • 莺声: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夕阳:代表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芳草:象征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 故国:代表深厚的情感与思念之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鸟是什么? A. 燕子
    B. 黄莺
    C. 麻雀

  2. 诗人对故乡的情感是? A. 无所谓
    B. 深切思念
    C. 讨厌

  3.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
    B. 春天
    C. 秋天

答案:

  1. B. 黄莺
  2. B. 深切思念
  3. B. 春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春天的思念与内心的孤独,但更多地渗透了女性的细腻情感。
  • 杜甫《月夜忆舍弟》:在思乡的情感上更显沉重,展现了历史背景下的游子之苦。

参考资料:

  1. 《清代诗词选》
  2. 《古诗词鉴赏入门》
  3.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