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习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
赋成平乐馆,歌奉柏梁杯。
丽藻留昭世,英游隔夜台。
土中埋美玉,谁见不兴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他年轻时就提出过奇特的计策,真是才华横溢;
作出的诗词在平乐馆流传,献上的歌声回响在柏梁杯中。
美好的文采在世间流传,英俊的才子却孤独地游荡在夜台。
埋在泥土中的美玉,谁能见到而不感到悲伤呢?
注释:
- 习冠:指年轻时就戴上官帽,形容早慧。
- 贾才:指商贾之才,诗中用作对比,突显其才华。
- 平乐馆:唐代著名的乐府,指代风雅之地。
- 柏梁杯:古代酒器,象征文人聚会和饮酒作乐。
- 丽藻:美丽的诗句或文采。
- 昭世:昭示后世,意指流传于世。
- 英游:英俊的才子游荡,暗指孤独。
- 夜台:可能指夜晚的酒宴或聚会的地方。
- 土中埋美玉:比喻优秀的人才被埋没,没人发现。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平乐馆”和“柏梁杯”均为唐代文化的象征,代表着文人雅士的聚集与交流。“埋美玉”则常借用来比喻人才的被埋没,反映了古代对人才的渴求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著名的《资治通鉴》作者。他以治国理政和历史研究著称,风格严谨,常以诗文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司马光为友人挽歌之时,表达了对友人英才早逝的哀悼之情,反映了当时士人的情感和对文才的高度重视。
诗歌鉴赏:
《至政王侍郎挽歌二首》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现了对逝者的追忆与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诗的前半部分描绘了逝者年轻时的才华横溢,他在那样的年纪便已展现出过人的智慧和文采。后半部分则通过对比和象征,表达了即使是美玉埋藏于土中,世人也难以发现其光辉,暗示着优秀人才的陨落使得世间失去了光彩。整首诗感情真挚,字句精炼,既有对友人的悼念,也有对社会的反思。诗中的意象如“美玉”“夜台”,既描绘了逝者的形象,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习冠献奇策:描绘逝者年轻时的才华,暗示他在年轻时就有非凡的见解。
- 居然终贾才:对比他在世时的才华与商贾之才,强调其才华的卓越。
- 赋成平乐馆:表明他创作的诗词在文人雅集中的重要地位。
- 歌奉柏梁杯:暗指他在文人聚会中受到的尊重与爱戴。
- 丽藻留昭世:强调他美好的文采将被后世铭记。
- 英游隔夜台:表现出他在世时的孤独与遗憾。
- 土中埋美玉:引申为优秀的人才被埋没,难以被发现。
- 谁见不兴哀:表达对逝者的惋惜之情,感叹世人对人才的忽视。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比喻(“土中埋美玉”)、对仗(如“习冠献奇策,居然终贾才”),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音乐感,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对友人英才早逝的惋惜,以及对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表达了对文人理想与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美玉:象征优秀的才华与潜力。
- 夜台:象征文人聚会的孤独与失落。
- 平乐馆、柏梁杯: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与文化交融。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内涵,也使得读者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深刻的社会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平乐馆”是指什么? A. 酒馆
B. 文人聚会场所
C. 战争遗址
D. 学校 -
“土中埋美玉”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人才被埋没
C. 生活的琐碎
D. 自然的美丽 -
诗人对逝者的态度是? A. 冷漠
B. 愤怒
C. 惋惜与怀念
D. 祝福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 李白《将进酒》:关于饮酒作乐与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司马光的挽歌更侧重于对个人才华的追忆与惋惜,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动荡的感慨。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大观》
- 《宋代文学研究》
- 《司马光生平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