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送王著作
原文展示
古来都邑美,孰与雒阳先。
况复元侯贵,兼之从事贤。
玦离横阙塞,珠曲逗伊川。
慰眼登临乐,送君空惘然。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城市的美丽,谁能比得上洛阳呢?
更何况元侯的尊贵,以及他身边的贤士。
玦离山横亘在前,珠曲河水绕流于伊川。
观景的乐趣令人心慰,然而送别朋友时仍感空虚惆怅。
注释
字词注释
- 都邑:指城市,特别是大城市。
- 雒阳:古代洛阳,位于今河南省,是东周和东汉的都城。
- 元侯:指的是地位高贵的人,可能是历史上某位权贵。
- 从事:指的是从事某种工作的贤良之士。
- 玦离:指玦离山,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山名。
- 珠曲:指珠曲河,形容河流的弯曲。
- 慰眼:指使眼睛得到安慰,形容美景令人心情舒畅。
- 惘然:形容心中空虚、迷惘的样子。
典故解析
- 洛阳: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象征着繁华与文化。
- 元侯:在古代,侯爵是高贵的封号,代表着地位与权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于世,是古代史学的杰出代表。司马光倡导儒家思想,重视历史的借鉴作用,风格朴实而深刻。
创作背景
《送王著作》创作于司马光与朋友王著作分别之际,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洛阳是当时的文化中心,诗中提到的美景和贤士的存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际关系。
诗歌鉴赏
《送王著作》是一首充满深情的送别诗,开篇就以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洛阳作为都城的美丽和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城市的赞美,也是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感慨。诗中“古来都邑美,孰与雒阳先”一句,通过反问的形式,突显了洛阳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接下来的两句提到元侯的尊贵和贤士的存在,进一步增添了洛阳的文化氛围。
“玦离横阙塞,珠曲逗伊川”两句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眼中的美丽风光,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这些景象也承载了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和情感。
最后的“慰眼登临乐,送君空惘然”则是情感的高潮,尽管眼前的景色令人愉悦,但送别之情却让人感到空虚和惆怅,情感复杂而深刻。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古人对友情与离别的深切理解,具有广泛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来都邑美,孰与雒阳先
这句通过对比,强调洛阳的美丽,反问引导读者思考洛阳的独特性。 -
况复元侯贵,兼之从事贤
进一步论述洛阳的尊贵,不仅有地位高贵的元侯,还有从事于政治的贤士。 -
玦离横阙塞,珠曲逗伊川
描绘自然景色,玦离山和珠曲河构成了美丽的画面,展示了洛阳的地理景观。 -
慰眼登临乐,送君空惘然
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欣赏与享受,但同时送别的情感令他感到忧伤和空虚。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古今、城市与自然的对比,突显洛阳的美。
- 比喻:将洛阳的美景与心情进行比喻,增添诗的情感深度。
- 对仗:形式上工整的对仗,使得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洛阳的美景描绘与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充满了对美的感慨和对离别的惆怅,情感真挚而动人。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都邑:代表繁华和文化。
- 洛阳:象征历史与美好回忆。
- 元侯:象征地位与权力。
- 自然:如玦离山和珠曲河,象征宁静与美好。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一种历史与现实、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古都是哪座城市? A. 长安
B. 洛阳
C. 杭州
D. 南京 -
“慰眼登临乐”中的“登临”最接近的意思是什么? A. 上山
B. 观景
C. 旅行
D. 登高
答案
- B. 洛阳
- B. 观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别》 by 王之涣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y 王勃
诗词对比
王之涣的《送别》同样描绘了送别情景,采用了自然景色与离别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两首诗在主题上相似,但在表达方式和情感深度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司马光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代文学与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