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贴子词·皇帝阁六首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漠然天造与时新,根著浮沁一气均。
万物不须彫刻巧,正如恭已布深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自然的造化和时光的变化是如此自然和平和,所有的事物都生长在同一气息之中。万物的存在并不需要精雕细刻的巧妙,而是如同仁爱一般,恭敬而深厚地浇灌着万物。
注释:
字词注释:
- 漠然:形容态度冷淡、无动于衷。
- 天造:自然的造化。
- 根著:扎根于。
- 浮沁:表面渗透,指气息、气氛。
- 雕刻巧:指精细的雕刻技巧。
- 恭已布深仁:恭敬地施行深厚的仁爱。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自然的美丽和人心的仁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以编纂《资治通鉴》而闻名,主张理性和实用。他的诗词风格简练而深沉,常以自然景象寄托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春贴子词·皇帝阁六首》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仁爱的追求,诗中融入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强调自然与人心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面上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开篇的“漠然天造与时新”描绘了自然的伟大与恒久,强调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和时间的流逝。这种“漠然”的态度不仅是对自然的叹息,也是一种人生哲学的体现,提醒人们要以平常心看待世界的变迁。
接下来的“根著浮沁一气均”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思想,强调万物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所有事物都在同一个气息之中生长,不同的生命体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和谐的生态。这种思想反映了道家的“道法自然”与儒家的“仁爱”的结合,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
最后两句“万物不须彫刻巧,正如恭已布深仁”则表明了对简单之美的赞美。诗人认为,万物的美丽并不在于精巧的雕刻,而在于自然的真实和深厚的情感。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之美的推崇,强调仁爱的力量。
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司马光对自然与人性关系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漠然天造与时新:自然的造化是如此的冷淡而又新颖,暗示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 根著浮沁一气均:所有的生命都扎根在同一的气息之中,表达了万物的统一性。
- 万物不须彫刻巧:强调万物的存在并不需要精细的雕刻,反映出对自然真美的追求。
- 正如恭已布深仁:指出深厚的仁爱与自然的美是相通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和人心的关系比作万物生长,形象而深刻。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自然美与人性美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万物生长的自然法则中,深厚的仁爱是不可或缺的。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自然:象征着生命的真实与和谐。
- 仁爱:象征着人性的美好与道德的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万物不须彫刻巧”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A. 自然的造化是最美的
B. 精细的雕刻是必要的
C. 仁爱不如雕刻重要
D. 万物需要人工干预 -
“漠然天造与时新”中的“漠然”是指什么?
A. 热情
B. 冷淡
C. 愉悦
D. 忙碌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暘》
诗词对比:
- 司马光的自然观与王维的“诗中有画”形成对照,前者更注重自然与人性之间的和谐,而后者则更强调自然的美景本身。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 《中国古代诗歌史》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你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