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其四 富阳道中
春晚出山城,落日行江岸。
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
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春末时节,诗人从山城出发,夕阳映照着江岸。诗人感到孤独,潮水并没有与他一同到来,连空气中的香气也随风散去。花朵已然凋谢,妆容也显得残缺,黄莺的歌声因而变得断断续续。在行雨的日子里,梦境和灵魂似乎都消散了,飘飞的絮状物让诗人的心情更加纷乱。
注释
- 春晚:春季即将结束,指的是春天的尾声。
- 山城:指山间的城市,可能是诗人居住或经过的地方。
- 潮来:潮水的涌来,人们通常会伴随潮水而来,这里暗示孤独。
- 香亦临风散:空气中花香的气味随风而逝,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消失。
- 小妆残:化妆未完,或因忧愁而显得残缺。
- 莺困清歌断:黄莺的歌声因环境的变化而停止,暗示着生活的无常。
- 行雨梦魂消:在雨中行走,梦与灵魂似乎都随之消散,表现出心境的迷茫。
- 飞絮心情乱:飞舞的絮状物使心情更加混乱不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00年-1070年),字德修,号天池,北宋时期的词人、诗人。他的诗词作品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常以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浪淘沙令 其四 富阳道中》创作于春末时节,诗人或许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春天的逝去和个人的孤独,因此写下此诗,表达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变幻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春末的景象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紧密结合。开头的“春晚出山城”便道出了季节的变换,诗人从山城出发,落日映照着江岸,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感受到孤独,潮水的涌来并没有伴随他,甚至连空气中的香气也随风而去,令人感到失落。诗中“花谢小妆残”一句,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凋零,也暗示了人事的无常。黄莺的歌声断断续续,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随着诗意的推进,诗人感受到春雨的到来使得梦与灵魂都随之消散,仿佛一切都在流逝,飞絮在空中飘荡,给人以心情的纷乱。这种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的情感,既有对春天的留恋,又有对未来的不安,显示出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晚出山城:春天即将结束,诗人走出山城,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落日行江岸:夕阳在江边缓缓落下,画面宁静而美丽。
- 人不共潮来:人们没有随着潮水一同到来,传达孤独感。
- 香亦临风散:空气中的香气因风而散,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流逝。
- 花谢小妆残:花朵凋零,妆容显得残缺,暗示美的消逝。
- 莺困清歌断:黄莺的歌声因环境的变化而停顿,象征着生活的无常。
- 行雨梦魂消:在雨中行走,梦与灵魂似乎随之消散,表现出心境的迷茫。
- 飞絮心情乱:飘飞的絮状物使心情更加混乱不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香亦临风散”描绘香气的消逝,暗示美好事物的流失。
- 拟人:黄莺的歌声“困断”,赋予动物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如“花谢小妆残”与“莺困清歌断”,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透过春末的自然景象,流露出孤独与迷茫的情感,反映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
- 落日:代表着一天的结束,暗示时间的流逝。
- 潮水:象征着生命的起伏与变化。
- 香气:代表着美好与短暂。
- 花:象征着青春与美丽的消逝。
- 莺: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快乐。
- 雨:象征着忧伤与迷茫。
- 飞絮:象征着纷乱与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A. 春晚
B. 落日
C. 人不共潮来
D. 飞絮 -
“香亦临风散”的意思是: A. 香气浓郁
B. 香气随风而去
C. 香气持久
D. 香气令人陶醉 -
诗中提到的“莺困清歌断”主要是在表达: A. 春天的美好
B. 生命的无常
C. 个人的快乐
D. 自然的和谐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之涣)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春望》(杜甫)与《浪淘沙令》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关注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而毛滂则通过自然的变化表达个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两者都展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毛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