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楼(春恨)》
时间: 2025-01-19 19:18: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新睡起,熏过绣罗衣。
梳洗了,百般宜。
东风淡荡垂杨院,一春心事有谁知。
苦留人,娇不尽,曲眉低。
漫良夜月圆空好意,
恐落花流水终寄恨,悲欢往往相随。
凤台痴望双双羽,高唐愁著梦回时。
又争如,遵大路,合逢伊。
白话文翻译:
刚睡醒,身上透着绣罗衣的芬芳。
梳洗完毕,显得分外宜人。
东风轻拂,柳条在庭院中摇曳,一整春天的心事又有谁能知晓?
苦苦留住她,但她的娇媚却难以尽显,低垂的柳眉显得愁苦。
漫漫良夜,月圆之时空有好意,
唯恐落花流水终究寄托着无尽的怨恨,悲欢往往相伴相随。
凤台上痴望的双双羽翼,
高唐的愁思在梦中回忆那时。
又何必争,踏上大路,相逢她。
注释:
- 熏: 指香气熏染,形容衣物散发的香气。
- 百般宜: 各种姿态都显得合适、美好。
- 东风淡荡: 东风吹拂,轻柔而舒适。
- 垂杨: 垂柳,形象化描绘春天的景色。
- 凤台: 古代传说中凤鸟栖息的地方,象征美好爱情。
- 高唐: 出自《离骚》,指高唐之梦,表现梦中的美好与现实的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约1080—约1150),字元皓,号云洲,南宋初期词人。毛滂的词以婉约、细腻著称,擅长抒发个人情感,往往融入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内心的孤寂与思念。
创作背景:
《最高楼(春恨)》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的年代。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春天的景色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最高楼(春恨)》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情感的词作,毛滂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内心的愁苦。开篇以“新睡起,熏过绣罗衣”引入,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刚醒的女子,她的美丽和春天的气息交织在一起,令人心动。接下来的“东风淡荡垂杨院”,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悠然的气氛,然而诗人却用“心事有谁知”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全词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失去的惋惜。特别是在“漫良夜月圆空好意”一句中,尽管夜色美好,但心中的忧愁却无法消散,流露出对爱情的深切思念。诗中“凤台痴望双双羽,高唐愁著梦回时”两句,巧妙地借用典故,表达了对往日美好时光的向往与追忆,充分体现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整首词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反思中交融,展现了毛滂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新睡起,熏过绣罗衣:描绘女子刚刚睡醒,衣服散发着香气,展现出一种清新和美丽。
- 梳洗了,百般宜:经过梳洗,女子更加美丽动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 东风淡荡垂杨院,一春心事有谁知:春风轻拂,柳树摇曳,表现出春天的气息,但内心的忧愁无人能懂。
- 苦留人,娇不尽,曲眉低:虽然想留住她的身影,但她的娇美却无法尽显,眉头微蹙,映射出愁苦。
- 漫良夜月圆空好意:在美好的夜晚,虽然月光皎洁,却只是空有美意,心中却充满惆怅。
- 恐落花流水终寄恨,悲欢往往相随:担心落花流水带走自己的爱情,悲伤与欢乐总是交织在一起。
- 凤台痴望双双羽,高唐愁著梦回时:想念昔日美好时光,凤台的双双羽翼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追忆。
- 又争如,遵大路,合逢伊:不如顺着大路去寻找,渴望再次与她相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如“凤台”象征爱情的美好。
- 拟人:春风和柳枝被赋予生动的情感,使得自然景物更加贴近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和意境上形成对比,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春天的美景与个人情感的交织,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希望与生机,但诗中却隐含着对爱情的失落与惆怅。
- 绣罗衣:象征着美丽与芬芳,描绘了女子的优雅与魅力。
- 东风:代表春天的气息,但同时也引发了内心的愁苦。
- 月圆:象征着美好的时光与团聚的愿望,却又隐含着无法实现的遗憾。
- 凤台:象征着理想中的爱情,反映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新睡起,熏过绣罗衣”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夕阳西下
- B. 刚睡醒的女子
- C. 春天的花园
-
诗句“东风淡荡垂杨院”中东风的作用是什么?
- A. 传递愁苦
- B. 增添生机
- C. 代表孤独
-
“高唐愁著梦回时”中的“高唐”指代什么?
- A. 一种花
- B. 古代的一个地方
-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情感细腻。
- 苏轼《水调歌头》:探讨人生与情感的哲思,具有深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毛滂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失落,但李清照的词更为直接,情感更加激烈;而毛滂的词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隐晦地传达情感,展现出细腻的风格。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毛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