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府君挽诗》

时间: 2025-01-14 02:31:55

林泉间富贵,缣素老功夫。

古树檠苍干,修庭拥碧梧。

只安车下泽,不侈骑传呼。

轧轧成都道,还家日未晡。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府君挽诗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林泉间富贵,缣素老功夫。
古树檠苍干,修庭拥碧梧。
只安车下泽,不侈骑传呼。
轧轧成都道,还家日未晡。

白话文翻译:

在林泉之间享受富贵的生活,缣素的衣物显示出老练的风范。
古树苍老而挺拔,修长的庭院里生长着翠绿的梧桐。
只愿安稳地停留在车下,决不奢侈地骑马呼喊。
轧轧的车轮声响起,回家的日子还未到黄昏。

注释:

  • 富贵:富裕的生活和显赫的地位。
  • 缣素:指精细的丝绸和素雅的衣物,象征高雅。
  • 古树檠苍干:古老的树木苍劲而高大。
  • 修庭:形容庭院修长宽敞。
  • 拥碧梧:环绕着翠绿的梧桐树。
  • 安车下泽:安静地停在车下,享受宁静的生活。
  • 轧轧成都道:车轮在成都的道路上轧轧而行,声音清晰。
  • 日未晡:太阳还未下山,时间尚早。

典故解析:

  • 林泉:常用来指代山水幽静之地,象征清静的生活。
  • 碧梧:古代常用以象征高洁的品格,梧桐树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 成都道:指的是通往成都的道路,暗示归家的旅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梦阮,号崇德,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热爱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带有淡淡的忧伤,反映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魏了翁心中对何府君的追思之作,表达了对富贵生活的淡泊和对归隐田园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在社会变迁中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何府君挽诗》是一首描绘生活与自然景色的诗,诗中流露出诗人对富贵生活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然和宁静的向往。通过对林泉、古树和庭院的描绘,营造出一幅恬静而优雅的生活画面。诗的前两句以“富贵”和“功夫”引入,揭示了诗人对物质富裕的反思,似乎在强调内心的充实与外在的富贵并不成正比。

“只安车下泽,不侈骑传呼”,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态度,诗人不愿意追求奢华的骑马,而选择在车下静谧地享受生活。这种生活理想与当时社会的功利风气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重视。

最后一句“轧轧成都道,还家日未晡”则以动态的车轮声作为结束,带有一种归家的期待与温暖,也暗示着生活的归属感。这首诗从容不迫,既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又渗透着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魏了翁的诗风与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林泉间富贵:描绘了在山林泉水之间的富裕生活,暗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2. 缣素老功夫:强调内涵和品味,表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追求。
    3. 古树檠苍干:古老的树木象征着岁月的积淀与厚重。
    4. 修庭拥碧梧:庭院的修长与碧绿相得益彰,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生活环境。
    5. 只安车下泽:强调安静的生活态度,拒绝喧嚣。
    6. 不侈骑传呼:强调对奢华的拒绝,追求简朴的生活。
    7. 轧轧成都道:车轮声象征着归家的旅程,带有生动的画面感。
    8. 还家日未晡:表达了归家后的宁静与幸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生活状态与自然景色相结合,形成生动的意象。
    • 对仗:如“安车下泽”和“不侈骑传呼”,形成音韵上的和谐美。
    • 象征:古树、庭院等意象象征着宁静、优雅的生活态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生活态度,反映出对富贵生活的淡泊和对自然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真谛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富贵:象征物质生活的丰盈,反映社会的风气。
  • 林泉:代表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古树:象征岁月和传承,承载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 碧梧:高洁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缣素老功夫”指的是什么?
    A. 物质的奢华
    B. 精致的品味与内涵
    C. 年轻人的追求
    D. 自然的美丽

  2. 诗中强调的生活态度是?
    A. 追求奢华
    B. 简朴安宁
    C. 忙碌奔波
    D. 风光无限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日未晡”意味着什么?
    A. 太阳已经落山
    B. 归家的时间尚早
    C. 生活还在继续
    D. 白天的结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亲情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山水间的宁静与雅致。

诗词对比:

  • 魏了翁与陶渊明的作品都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魏的诗更注重生活态度的展现,而陶则更强调自然的和谐美。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生活理想上的一致,却在表现手法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词曲精选》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