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诏弹冠日,颓然秃鬓翁。
当肩百钧重,卷袂两拳空。
既上供军最,方修给饟功。
大钧那可问,曾不愁留公。
白话文翻译:
听闻皇帝的诏令要我辞官,我感到非常失落,像个秃头的老翁。
肩上背负着沉重的责任,却发现手中空无一物。
我已经在朝廷上为军队效力,才刚刚开始修缮我的食物供应。
这重大的责任又怎能去问,曾几何时我并不担心留任于此?
注释:
- 诏:皇帝的命令。
- 弹冠:指辞官或退休。
- 颓然:形容失落或沮丧的样子。
- 秃鬓翁:形容年纪大了,头发稀疏的老者。
- 肩:肩膀,表示承担的责任。
- 百钧重:形容责任重大。
- 卷袂:指衣袖卷起,这里形容空手无物。
- 供军最:供应军队的事务。
- 饟功:食物供应的功劳。
- 大钧:重大责任。
典故解析:
“弹冠”源自古代辞官的习俗,“弹冠”意指轻轻拍打帽子以示辞职。“百钧重”的比喻强调了责任的重大,古代“钧”是重量单位,百钧则代表极重的负担。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辞官的感慨,以及在任职期间的责任与压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君贞,号秋水,南宋时期的诗人和政治家。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常以现实问题为题材,关注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被召回京城的时期,表达了他对辞官的不舍与对重任的无奈,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下官员的心声。
诗歌鉴赏:
《陈总领挽诗三首》展现了魏了翁对辞官的感慨与对责任的深刻理解。首句“闻诏弹冠日”直接揭示了诗人的境遇,辞官的消息令他心情沉重,随之而来的“颓然秃鬓翁”生动描绘了他的无奈与沮丧。诗中以“肩”与“拳”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象征着沉重的责任与使命,后者则是空无一物的无奈,展现了他对职责的深思熟虑与对未来的迷茫。
通过“既上供军最,方修给饟功”,诗人反映出对军队供给的重视,强调责任感。然而最后一句“大钧那可问,曾不愁留公”则是对自己处境的反思,面对重任,他曾不知留任的忧虑,也暗示了对自我价值的重新审视。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之间流露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对人生选择的思考,折射出官员心中的矛盾与挣扎。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闻诏弹冠日”:听到辞官的命令那天。
- “颓然秃鬓翁”:我如同一个失落的老头,秃发苍苍。
- “当肩百钧重”:我曾肩负重任,责任重大。
- “卷袂两拳空”:可现在手中却是空无一物。
- “既上供军最”:我在军中供职,贡献良多。
- “方修给饟功”:刚刚开始修整食物供应的工作。
- “大钧那可问”:如此重大责任,何必再问?
- “曾不愁留公”:曾几何时我并不忧虑留任。
-
修辞手法:
- 本诗使用了对比手法,表现责任的重大与个人的无力感。
- 隐喻“秃鬓翁”也增强了诗的情感厚度,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表达了对辞官的无奈,反映了官员在权力与责任间的矛盾心理,抒发了对人生选择的深思与对责任的承担。
意象分析:
- “秃鬓翁”:象征无力与沧桑,表达年老无奈之感。
- “百钧重”:象征责任重大,承载着历史与社会的重任。
- “卷袂”:表示放下责任的无奈与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闻诏弹冠日”中“弹冠”指的是:
- A. 头发
- B. 辞官
- C. 皇帝
- D. 责任
答案:B
-
诗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是:
- A. 高兴
- B. 失落
- C. 愤怒
- D. 幸福
答案:B
-
“肩”与“拳”在诗中形成了什么样的对比?
- A. 重与轻
- B. 有与无
- C. 大与小
- D. 硬与软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在《春望》中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与魏了翁的直面责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魏了翁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