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参政见招游龙鹤山归途有作》

时间: 2025-01-01 14:03:39

乱涧穿云十里閒,好风吹袂出重出。

潺潺流水半归壑,唧唧候虫皆闭关。

兴念岁时惊变态,静观物化识加环。

并溪的皪梅花树,已带明年春事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乱涧穿云十里閒,好风吹袂出重出。潺潺流水半归壑,唧唧候虫皆闭关。兴念岁时惊变态,静观物化识加环。并溪的皪梅花树,已带明年春事还。

白话文翻译:

乱流在云间穿行,十里外显得悠闲。好风吹动衣袖,仿佛是重归故里。潺潺流水半归大壑,唧唧的候虫都已闭上门关。兴起的念头在岁月中惊动了变迁,静观万物变化,体会其内在的法则。溪边的梅花树,已经预示着明年的春天将要来临。

注释:

  • 乱涧:指水流湍急的山涧。
  • 穿云:水流穿过云雾,形容景色的奇特。
  • :衣袖。
  • 潺潺:形容流水声。
  • 唧唧:指虫鸣声。
  • 闭关:比喻虫子在冬天闭门不出。
  • 兴念:指产生的思考或想法。
  • 岁时:指时间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
  • 物化:指万物的变化。
  • 皪梅:一种梅花树,象征春天。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溪边的梅花树”隐含了春天来临的象征意义,梅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坚韧和希望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040年-约1110年),字子美,号半山,南宋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以擅长山水诗而闻名,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相结合,体现出清新脱俗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览龙鹤山归途时,临近春天的季节,感受到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故而作此诗以抒发心中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歌鉴赏:

《李参政见招游龙鹤山归途有作》是魏了翁在游历后对自然景观深刻感悟的表现。整首诗在意象上以“乱涧”、“好风”、“流水”、“候虫”等构成,展现了自然的生动与变化。诗中“乱涧穿云”描绘了山涧间的清流,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美丽的自然之中。随着“潺潺流水”与“唧唧候虫”的音韵交织,诗人传达了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与思考。

在情感上,诗中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尤其是“兴念岁时惊变态”,表现了诗人对季节轮回的思索与感慨,带有一种哲学的思考。最后一句“已带明年春事还”则寓意着新生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春天的期待,以及对生命轮回的认可。这首诗不仅在景色描写上生动形象,也在情感层面上引发读者对生命、变化的深思,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切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乱涧穿云十里閒:描述山涧水流穿过云雾,十里之外显得宁静悠闲。
  2. 好风吹袂出重出:和煦的风吹动衣袖,仿佛是重归故里的感觉。
  3. 潺潺流水半归壑:流水声潺潺,似乎在向大壑归去。
  4. 唧唧候虫皆闭关:候虫在此时都闭上了门,暗示冬天的宁静。
  5. 兴念岁时惊变态:心中产生的念头在岁月中惊动了变化。
  6. 静观物化识加环:我静静地观察自然变化,领悟其中的法则。
  7. 并溪的皪梅花树:溪边的梅花树已经开始显现春天的迹象。
  8. 已带明年春事还:预示着明年的春天即将到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潺潺流水”和“唧唧候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环境。
  • 拟人:候虫“闭关”,使虫子具有人性化的特征。
  • 对仗:如“兴念岁时”与“静观物化”,形成对称的结构,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命变迁的思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抒发对春天的期待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乱涧: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机。
  • 流水:流动不息,象征时间的流逝。
  • 候虫:代表生命的轮回与静谧。
  • 梅花树:象征春天的希望和重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乱涧穿云”中的“乱涧”指的是什么?

    • A. 洪水
    • B. 水流湍急的山涧
    • C. 河流
    • D. 大海
  2. 诗中提到的“唧唧候虫”代表什么?

    • A. 春天的到来
    • B. 冬天的静谧
    • C. 夏天的热闹
    • D. 秋天的收获
  3.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对春天的期待?

    • A. 梅花树
    • B. 流水
    • C. 候虫
    • D. 以上都是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描绘春天的到来,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如“春眠不觉晓”。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表达了春天的气息,但更侧重于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魏了翁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