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庞签判》

时间: 2025-01-17 09:37:49

北都两去不辞勤,仕路论材况出群。

一相关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

清谈犹得当时事,遗爱应从此日闻。

我忆荆溪山最乐,看君摩翮上青云。

意思解释

送庞签判

原文展示:

北都两去不辞勤,
仕路论材况出群。
一相关藩尝负弩,
三年通籍更从军。
清谈犹得当时事,
遗爱应从此日闻。
我忆荆溪山最乐,
看君摩翮上青云。

白话文翻译:

离开北都两次都不辞辛苦,
在仕途上论才干的事宜特别突出。
一位相关的官员曾经负弩,
三年后通籍后又重新从军。
清谈仍能引导当时的事情,
遗留下的恩泽应该从今天起被人传颂。
我想念荆溪山中最快乐的日子,
看你如同展翅飞翔在青云之上。

注释:

  • 北都:指北方的都城,即汴京(今河南开封),是宋代的国都。
  • 不辞勤:不辞辛劳,形容辛勤努力。
  • 仕路:指官场生涯。
  • 论材:论才干,讨论人的才能。
  • 相关藩:指与自己相关的地方官员。
  • 负弩:指携带弩箭,古代的武器。
  • 通籍:指取得地方的户籍,成为正式的居民。
  • 清谈:指谈论清白、高尚的事。
  • 遗爱:指留下的恩泽或美德。
  • 摩翮:展翅,飞翔的样子。

典故解析:

  • 荆溪:指荆溪山,是王安石曾经隐居的地方,代表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属感。
  • 青云:青云象征着高升、出人头地,常用来表示理想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名的变法派领袖。他提倡“新法”,主张改革,注重政治与经济的现代化。

创作背景:

《送庞签判》是王安石为朋友庞签判所作,表达了对庞签判前途的祝福与期许,反映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以及对理想仕途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庞签判的送别,展现了王安石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诗的开头两句,“北都两去不辞勤”,道出了庞签判为仕途所付出的努力与勤勉,表明他在仕途上并不轻言放弃。在接下来两句中,诗人提到“相关藩尝负弩,三年通籍更从军”,以此突出庞签判在政途上的历程和磨难,暗示了他曾经的荣耀与沧桑。

“清谈犹得当时事,遗爱应从此日闻”这一句则转向对庞签判清谈的赞美,认为他在当时的社会中仍然能引导潮流,留下美好的名声。最后两句“我忆荆溪山最乐,看君摩翮上青云”,表达了王安石对庞签判未来的美好憧憬,期望他如同展翅高飞的鸟儿,能够在更高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对自身理想的寄托,体现了王安石的豪情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北都两去不辞勤:表明庞签判为仕途努力不懈。
  • 仕路论材况出群:在仕途上,庞签判的才能特别突出。
  • 一相关藩尝负弩:提到曾经的地方官员,暗示庞签判的经历。
  • 三年通籍更从军:经历了艰辛,最终获得了新的机会。
  • 清谈犹得当时事:庞签判的清谈仍能影响时政。
  • 遗爱应从此日闻:相信庞签判的美德会被后人铭记。
  • 我忆荆溪山最乐:表达对过去快乐时光的怀念。
  • 看君摩翮上青云:期望庞签判能够展翅高飞,成就一番事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摩翮”比喻庞签判的前途光明。
  • 对仗:诗中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待,体现了王安石对理想仕途的追求,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都:代表权力与政治。
  • 青云:象征理想的高远与成功。
  • 荆溪山:代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寄托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北都”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南京
    • B. 北京
    • C. 汴京
    • D. 长安
  2. 诗人希望庞签判未来如何?

    • A. 隐退山林
    • B. 飞黄腾达
    • C. 平步青云
    • D. 无所作为
  3. “清谈犹得当时事”中,“清谈”指的是什么?

    • A. 浅谈
    • B. 高尚的谈话
    • C. 争论
    • D. 无聊的聊天

答案:

  1. C. 汴京
  2. B. 飞黄腾达
  3. B. 高尚的谈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津口》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王安石的《送庞签判》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虽同是送别之作,但风格迥异。王安石的诗更为沉稳,注重友谊与理想的表达;而李白的作品则显得更加豪放,充满了对人生的洒脱态度。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