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
时间: 2024-09-19 21:17:2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桑杨已零落,藻荇亦消沈。
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
强穿西埭路,共望北山岑。
欲觅道人语,跨鞍聊一寻。
亲朋会合少,时序感伤多。
胜践聊为乐,清谈可当歌。
微风淡水竹,净日暖烟萝。
兴极犹难尽,当如薄暮何。
白话文翻译:
桑树和杨树已经凋零,水草也渐渐沉没。
园子和住宅在人间,但每到岁时我心中就感到伤感。
我强行穿过西边的小路,望向北边的山峰。
我想寻找道人的言语,骑马聊一聊。
亲朋好友聚会的机会少,时光流逝让我感伤更多。
不过胜地游玩也算乐趣,清谈也可以当作歌唱。
微风轻拂,水面上泛起竹影,阳光明媚,烟雾缭绕的藤萝。
兴致到了极点却仍难尽兴,晚上的薄暮又该如何呢?
注释:
- 桑杨:桑树和杨树,象征着生长和衰败。
- 藻荇:水中生长的藻类和荇菜,表示水域的衰败。
- 园宅:指居住的地方,强调人间的生活。
- 强穿西埭路:意为硬着头皮走过西边的堤岸小路。
- 道:指道士或隐士,象征追求隐逸生活的人。
- 胜践:指游玩胜地。
- 薄暮:傍晚时分,表示时间的流逝和思绪的沉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倡导“变法”,推广新政,致力于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典雅,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晚年,正值政治变革和个人感伤交织的时期。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亲朋离散的思念。诗歌反映了他在政治纷扰中的内心挣扎与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与道原过西庄遂游宝乘》是一首充满感伤与哲思的诗作,表现了王安石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诗的开头以“桑杨已零落,藻荇亦消沈”描绘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衰败,营造出一种凋零的氛围。紧接着,诗人将视角转向自己的内心,表露出对生活的深切反思,这种反思又与时序的流逝紧密相连,显示了人对岁月的无奈。
在描写与友人相聚的少之又少时,诗人表现出对亲友的珍惜与惆怅,寄情于游玩胜地的乐趣与清谈中,似乎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最后,诗人以“兴极犹难尽,当如薄暮何”来收束全诗,既表明了情绪的未尽,又暗示了人生如薄暮般的短暂与无常,留下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忧伤又有淡淡的释然,反映了王安石对生活的复杂感受,既是对自我内心的剖析,也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桑杨已零落,藻荇亦消沈:开篇以自然景物的凋零引入诗的主题,表达生命的无常。
- 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即使在生活的环境中,岁月的流逝也让人心痛。
- 强穿西埭路,共望北山岑:努力前行,期望在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 欲觅道人语,跨鞍聊一寻:渴望与道士交流,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 亲朋会合少,时序感伤多:人与人之间的疏远与时间的无情交织,愈加感伤。
- 胜践聊为乐,清谈可当歌:在游玩中寻找乐趣,清谈也能带来快乐。
- 微风淡水竹,净日暖烟萝: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兴极犹难尽,当如薄暮何:情绪的高涨与未尽的思绪,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经历相联系,提升了诗的意象深度。
- 对仗:如“桑杨已零落,藻荇亦消沈”,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赋予其情感,使得诗的意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围绕着生命的无常与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诗中蕴含着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渴求,体现了王安石对人生哲理的独特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杨: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
- 藻荇:代表自然环境的变化,暗示生命的消逝。
- 北山岑:象征高远的理想与追求。
- 薄暮:象征生命的晚期与无常,暗含深远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桑杨”指的是哪个季节的特征?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的“亲朋会合少”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高兴
- B. 惆怅
- C. 愤怒
- D. 安宁
-
“兴极犹难尽”中“兴”指的是什么?
- A. 兴趣
- B. 兴奋
- C. 情绪
- D. 事业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安石与李白的作品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李白的《庐山谣》在意象上更为奔放,强调自由和豪放,而王安石的诗则更加内敛,注重内心的细腻感受。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文学概论》
-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