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

时间: 2025-01-14 02:32:45

山前溪水涨潺潺,山後云埋不见山。

不趁雨来耕水际,即穿云去卧山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前溪水涨潺潺,
山后云埋不见山。
不趁雨来耕水际,即穿云去卧山间。

白话文翻译:

在山前,溪水潺潺上涨;
在山后,云朵笼罩着,看不见山的轮廓。
如果不趁着雨来时在水边耕作,
那我就穿过云雾,去山间休息。

注释:

  • 潺潺:形容水流的声音,轻快而流畅。
  • 云埋:云雾弥漫,遮掩了山的轮廓。
  • 水际:水边、河岸。
  • 穿云去卧:穿过云雾,去山中休息。

典故解析:

此诗虽不含明显的典故,但“穿云去卧”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人雅士追求隐逸生活的情景,体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改革而闻名,提倡新法,推动社会变革。王安石的诗词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安石晚年,正值其政治生涯的高峰。随着政治压力增大,他愈加渴望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山前》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忙碌的政治生活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开篇通过“山前溪水涨潺潺”的描绘,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流动的水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而“山后云埋不见山”则展现了一种朦胧的美感,云雾笼罩下的山峦,似乎在隐喻着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对现实的逃避。

接下来的两句话则引导出诗人对于农耕生活的思考。“不趁雨来耕水际”表现出一种时机的重要性,强调了自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最后一句“即穿云去卧山间”,不仅是对自然的直接向往,也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渴望,似乎希望能逃离尘世的喧嚣,回归山间的宁静。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唤起读者对自我和自然关系的反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前溪水涨潺潺”:描绘了山前溪水上涨的景象,生动而富有动感。
    • “山后云埋不见山”:山后云雾弥漫,山的轮廓被遮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
    • “不趁雨来耕水际”:强调了把握时机的重要性,暗示了生活的无常。
    • “即穿云去卧山间”:表达了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回归自然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拟人:溪水的“潺潺”声如同在诉说,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前后句意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体现了对自然的赞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的反思,表现出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溪水:象征生命的流动和活力。
  • 云雾:代表迷惘与逃避,营造出神秘感。
  • :象征稳重与宁静,是诗人心灵的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潺潺”形容的是( ) A. 风声
    B. 水声
    C. 雨声

  2. “不趁雨来耕水际”中的“水际”指的是( ) A. 山顶
    B. 水边
    C. 云端

  3. 诗人希望通过“穿云去卧山间”来表达什么?( ) A. 对于权力的追求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答案:1-B,2-B,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桃花源记》陶渊明
  • 《饮酒》陶渊明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山前》与陶渊明的《饮酒》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表达了对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安石的诗更注重时机的把握和生活的哲思,而陶渊明则更多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词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