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挽徐元杰)》

时间: 2025-01-03 03:53:11

三学上书,冤乎天哉,哲人已萎。

自纲常一疏,为时太息,典刑诸老,尽力扶持。

方哭南床,继伤右拨,死到先生事可知。

伤心处,笑寒梅冷落,血泪淋漓。

人心公论难欺。

愿君父、明明悟此机。

昔范阳,祸成新室,说著当年人噬脐。

君知否,但皇天祚宋,此事无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挽徐元杰)

三学上书,冤乎天哉,哲人已萎。
自纲常一疏,为时太息,典刑诸老,尽力扶持。
方哭南床,继伤右拨,死到先生事可知。
伤心处,笑寒梅冷落,血泪淋漓。
人心公论难欺。愿君父明明悟此机。
昔范阳,祸成新室,说著当年人噬脐。
君知否,但皇天祚宋,此事无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徐元杰的哀悼,诗人感慨万千,认为他是一位受冤屈的哲人,已然衰败。对纲常的疏漏感到惋惜,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哀。对于那些年长的典刑者,诗人尽力支持,却也无能为力。诗中提到的南床和右拨,都是对死者的追忆。伤心之处,诗人见到寒梅凋零,忍不住流下血泪。人心和公论是难以欺骗的,希望君主能够明察这其中的道理。回想范阳之事,悲剧成就了新室,提到当年人们的悔恨。最后,诗人感叹皇天保佑宋朝,这一切都无可改变。

注释

  • 三学上书:指三位学者向朝廷上书,表明对现状的不满。
  • 哲人已萎:形容有才德的人已然衰退。
  • 纲常:指社会的基本法则和伦理。
  • 南床:指往生的地方,可能是指对亡者的怀念。
  • 范阳: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指代范阳之变。
  • 皇天祚宋:上天庇佑宋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国学生,生于宋代,具体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对才德之士的惋惜,风格上多有悲愤与同情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对当时政治的腐败及对贤士的冤屈深表不满,借挽徐元杰之事,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控诉。

诗歌鉴赏

这首《沁园春(挽徐元杰)》以挽歌的形式表现了对亡者徐元杰的哀悼,同时也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诗中情感激昂,悲愤交加,体现了诗人对贤士遭受冤屈的痛心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诗人通过“哲人已萎”一语,直白地表达出对贤才遭受不公待遇的哀叹,显示出诗人对才德之士的尊重与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怀。

诗中提到的“笑寒梅冷落,血泪淋漓”,通过对寒梅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伤痛与对时局的无奈,梅花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消逝。诗尾的“愿君父明明悟此机”,则是一种呼吁,希望当权者能够明辨是非,认识到贤士的重要性及社会公正的必要。

整首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哀悼之情愈加深刻,引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学上书,冤乎天哉:三位学者上书,表明了现状的冤屈。
  • 哲人已萎:有才德的人已然衰退,暗示社会对人才的忽视。
  • 自纲常一疏,为时太息:对社会伦理的疏忽感到深深的叹息。
  • 典刑诸老,尽力扶持:对年长者的支持无奈而无力。
  • 方哭南床,继伤右拨:对死去的友人表示追思与伤痛。
  • 伤心处,笑寒梅冷落:在伤心的地方,见到梅花冷落,暗示希望的凋零。
  • 血泪淋漓:极度悲痛的情感表达。
  • 人心公论难欺:人们的良知和正义是无法欺骗的。
  • 愿君父明明悟此机:希望当权者能够领悟这个道理。
  • 昔范阳,祸成新室:提到历史上的悲剧,反映人们的悔恨。
  • 君知否,但皇天祚宋,此事无之:感叹上天庇佑宋朝,但现实却无可改变。

修辞手法

  • 比喻:“笑寒梅冷落”将梅花比作社会的希望,表现其凋零。
  • 对仗:“血泪淋漓”对比了情感的深重。
  • 拟人:对梅花的描写赋予了情感,使其更具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贤士的哀悼与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诗人通过对徐元杰的追忆,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与愤懑,呼唤对人才的重视与公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梅:象征坚韧与希望,然而在诗中却是冷落,象征社会的冷漠。
  • 血泪:象征悲痛,表达了对现状的不满和对亡者的缅怀。
  • 南床:与死亡相关,体现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哲人已萎”是指什么?

    • A. 有才德的人衰退
    • B. 学者失去信心
    • C. 政治环境改善
    • D. 社会风气良好
  2. “笑寒梅冷落”中的“寒梅”象征什么?

    • A. 美好事物的消逝
    • B. 社会的希望
    • C. 诗人的情感
    • D.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声声慢(秋水共长天一色)》:同样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感慨。
  • 《长恨歌》: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深情追忆。

诗词对比

  • 《沁园春(挽徐元杰)》 vs 《长恨歌》: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悼念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但《沁园春》更多的是对时局的控诉,而《长恨歌》则偏重于对爱情的追忆。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文精读》
  • 《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