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挽词三首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8:08:29

前日宾斋宴,今晨奠柩觞。

死生公自达,存没世徒伤。

旧国难归葬,馀赀不给丧。

平生公辅志,所得在文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公挽词三首 其二
作者: 欧阳修

前日宾斋宴,今晨奠柩觞。
死生公自达,存没世徒伤。
旧国难归葬,馀赀不给丧。
平生公辅志,所得在文章。

白话文翻译:

前几天在宾馆欢宴,今天早上却在这里为他送行。
生死之间公自有安排,活着死去的世事只让人感到伤痛。
故乡的尸体难以归葬,留下的钱财却不够办丧事。
他一生致力于辅佐国家,所留的成就全在他的文章中。

注释:

字词注释:

  • 宾斋宴:宾客在斋房中聚会的宴席。
  • 奠柩觞:为灵柩祭奠,举杯敬酒。
  • 公自达:指逝者的命运自有安排。
  • 存没:生与死。
  • 徒伤:单单让人感到伤痛。
  • 旧国:故乡。
  • 馀赀:剩余的钱财。
  • 公辅志:指逝者辅佐国君的志向。
  • 文章:指他的文学成就。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公辅志”指的是古代士人对国家大事的贡献和理想。诗人通过对逝者的追思,表达了对生死无常的感慨,以及对故乡和丧事安排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在文学上开创了“古文运动”,主张简洁明了的文风。

创作背景:
“谢公挽词”是欧阳修为友人谢逸所作的挽诗,表达了对友人逝去的哀悼和追忆。这首诗是在他参加完谢逸的追悼仪式后写成的,折射出宋代士人对生死、故乡的思考。

诗歌鉴赏:

《谢公挽词三首 其二》是一首表达深刻哀思的挽诗。诗人的笔调沉重而凝练,通过简单的字句,传递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描绘了从欢聚到送别的强烈对比,前日的欢宴与今晨的送行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生死无常的主题。

“死生公自达”一句,深刻道出对命运的无奈。生与死的交替使人感到痛苦,但这些都是自然法则,无法抵抗。接下来提到的“旧国难归葬”,则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逝者的归宿问题在此成为一种情感的纠结,诗人不仅为逝者感到惋惜,同时也为现实的无情感到悲痛。

最后两句,诗人回顾逝者一生的贡献,强调他所留下的文学成就,突显事业的伟大与个人的渺小。在生死面前,唯有文字能够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纪念。整首诗在哀伤中透出一种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前日宾斋宴,今晨奠柩觞。
    诗人回忆前几天的欢聚,今天却为逝者送行,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生死的无常。

  • 死生公自达,存没世徒伤。
    对生死的哲学思考,认为生死由命运安排,而世间的存亡只给人带来伤痛。

  • 旧国难归葬,馀赀不给丧。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逝者的身后事因财力不足而难以妥善处理,现实的无情令人感到悲凉。

  • 平生公辅志,所得在文章。
    强调逝者一生的贡献在于文学,文字成为他存在的证明,表达出对逝者成就的尊重。

修辞手法:

  • 对比:欢宴与送行的对比,生死的无常。
  • 排比:对生死的思考,形成情感的层次。
  • 隐喻:将文学成就比作生命的永恒。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逝去的哀悼,探讨了生死与命运的主题,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宾斋:象征着人际关系的温暖和团聚。
  • :象征着死亡和逝去。
  • 文章:象征着知识和永恒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前日宾斋宴”所指的是: A. 欢庆的宴席
    B. 悼念的仪式
    C. 书房的聚会
    D. 旅行的聚会

  2. “旧国难归葬”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朋友的怀念
    C. 对金钱的渴求
    D. 对生活的失望

  3. 诗中提到的“所留的成就”主要指的是: A. 财富
    B. 文学成就
    C. 家庭
    D. 地位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 杜甫《赠花卿》

诗词对比:
《夜泊牛津怀古》与《谢公挽词》均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死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对历史的感叹,而后者则更为个人化,专注于友人的哀悼。两者在情感基调上有些许不同,但都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