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牢溪》

时间: 2024-09-19 21:18:14

隔谷闻溪声,寻溪度横岭。

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

岩花无时歇,翠栢郁何整。

安能恋潺湲,俯仰弄云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隔谷闻溪声,寻溪度横岭。
清流涵白石,静见千峰影。
岩花无时歇,翠栢郁何整。
安能恋潺湲,俯仰弄云景。

白话文翻译:

在山谷的另一边可以听到溪水的声音,我沿着溪流穿过横亘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映照着白色的石头,静静地可以看到千峰的倒影。岩石上的花朵无时无刻不在盛开,青翠的柏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怎么能够眷恋那潺潺的流水呢?我俯视抬头,尽情玩赏这美丽的云景。

注释:

  • 隔谷:指在山谷的另一侧,表示距离和空间的隔断。
  • 度横岭:横岭指的是横亘的山岭,度则是穿越、渡过的意思。
  • 涵白石:涵意为包容、涵盖,白石指洁白的石头,清流映照着白色的石头。
  • 静见:安静地看到,形容环境的宁静。
  • 潺湲:流水声,指溪水流动的声音。
  • 俯仰:俯视和抬头,形容在自然景色中自由自在的游览。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的表达都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相契合。诗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陶醉,反映了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文学上主张“文以载道”,提倡诗词应当有情有景,具有抒情和写景的双重功能。作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之美。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欧阳修的晚年,正值他在仕途和生活上经历了一些波折,渴望回归自然,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与他内心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诗歌鉴赏:

《下牢溪》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优美诗篇,体现了欧阳修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隔谷闻溪声”引出溪水,营造了一种遥远而又亲近的感觉;接着“寻溪度横岭”则表现出诗人探索自然的决心和勇气。清流映照白石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纯净与美丽,暗示了诗人对生活本质的反思。

在后面的描写中,“岩花无时歇,翠栢郁何整”,传递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最后一句“安能恋潺湲,俯仰弄云景”,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溪水的淡然与超脱,强调了对更广阔的自然景象的向往。

整体来看,诗作不仅反映了自然的美丽,也隐含着诗人对人生、自然和自我的思考,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隔谷闻溪声:在山谷的另一边听到了溪水的声音,传达出一种距离感和对自然的细腻感受。
  2. 寻溪度横岭:寻找溪流,穿过高耸的山岭,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探求的主动性。
  3. 清流涵白石:清澈的溪水映照着白色的石头,营造出一种宁静且清新的自然画面。
  4. 静见千峰影:静静地可以看到千山的倒影,形象地表达了山水相映的壮丽景象。
  5. 岩花无时歇:岩石上的花朵不断开放,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生机。
  6. 翠栢郁何整:青翠的柏树郁郁葱葱,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的繁茂。
  7. 安能恋潺湲:怎么能依恋那潺潺的流水呢,流露出一种超然的态度。
  8. 俯仰弄云景:俯视和抬头,尽情玩赏天空的云彩,表达出对自然的陶醉。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比喻人生的宁静和美好。
  • 拟人:岩花、翠柏的生动描写,使得自然具有了生命力。
  • 对仗:如“俯仰弄云景”,形成平衡的句式,提高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风景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反映了宋代文人追求闲适生活的思想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水:象征着生命、流动与宁静,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白石:代表纯净与无暇,体现了自然的真实。
  • 千峰:象征着高远,暗示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 岩花:象征生命的美丽与坚韧,传达出自然的轮回。
  • 翠柏:象征长青与生命力,表现出自然的繁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隔谷闻溪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寂寞
    B. 亲近自然
    C. 对生活的失望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清流涵__”是指什么?
    答案:白石

  3. 判断题: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溪水的依恋。 (对/错)
    答案: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李白):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 《终南山》(王维):描写山水,表达隐逸情怀。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王维)与《下牢溪》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诗更注重情感的内敛,而欧阳修则更加直白地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欧阳修研究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