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

时间: 2025-01-19 21:46:03

小山遮断蓝桥路。

恨短梦、难飞去。

长记修眉萦曲度。

约花开槛,映风招袖,总是怜渠处。

追欢我已伤迟暮。

犹有多情旧时句。

极目高楼千尺许。

竹枝三唱,为君凄断,东日西边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青玉案
作者: 刘一止 【宋代】

小山遮断蓝桥路。恨短梦难飞去。
长记修眉萦曲度。约花开槛,映风招袖,总是怜渠处。
追欢我已伤迟暮。犹有多情旧时句。
极目高楼千尺许。竹枝三唱,为君凄断,东日西边雨。


白话文翻译:

小山遮断了通往蓝桥的路,让我感到忧伤,梦境也难以长久停留。
我常常记得那次修眉的柔情,约定在花开的时候,你在窗前招手,令人怜惜的都是你。
我追寻欢乐,如今已感到衰老,心中仍有往日多情的句子。
远望高楼有千尺之高,竹枝三声唱着,为你送去凄凉,阳光在东方,雨水在西边。


注释:

字词注释:

  • 蓝桥: 指一种桥名,象征着美好的愿望与追求。
  • 修眉: 指修整眉毛,这里带有温柔的情感。
  • 约花开槛: 指约定在花开时节相见。
  • 竹枝三唱: 竹枝歌是一种民间歌曲,表达情感的凄凉。

典故解析:

  • 蓝桥: 在古代诗词中,桥常常是相思离别的象征,蓝桥更添一种缠绵的感情。
  • 竹枝歌: 竹枝歌源于唐代,常用来表达情感,诗中提到则强调了离别的痛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一止,字梦阮,号青玉,宋代词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以其词风清新脱俗,情感细腻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一个离别或追忆的时刻,表达了对曾经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感伤。诗人在这首词中,借景抒情,展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诗歌鉴赏:

《青玉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词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他对往日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无奈。开篇的小山和蓝桥的意象,设置了一种隔离与阻隔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梦的短暂与难以实现,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深度。

“长记修眉萦曲度”一句,表达了过去温柔的回忆,修眉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更是与爱人亲密时光的象征。随后“约花开槛,映风招袖”则勾勒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花开时节的美丽与爱人的招手,展现了充满期待的情感。

然而,随着“追欢我已伤迟暮”的转折,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情,欢乐的追寻已然成为过去。最后的“竹枝三唱,为君凄断,东日西边雨”则是对分离与忧伤的极致表达,竹枝歌声中的凄凉与雨水的映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眷恋与对现状的无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小山遮断蓝桥路: 小山将通往蓝桥的道路阻断,暗示了无法到达的愿望。
  2. 恨短梦难飞去: 令人痛惜的是,梦境短暂,无法长久停留。
  3. 长记修眉萦曲度: 记得那次修眉的细腻情感,带着温柔的回忆。
  4. 约花开槛,映风招袖,总是怜渠处: 约定在花开时相见,风中映衬着爱人的身影,令人怜惜。
  5. 追欢我已伤迟暮: 追寻欢乐的时光已然成为往事,感受到衰老的无奈。
  6. 犹有多情旧时句: 仍然怀念那些充满情感的往昔。
  7. 极目高楼千尺许: 远望高楼,象征着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
  8. 竹枝三唱,为君凄断,东日西边雨: 竹枝歌声传来,为你送去的惆怅,东边的日出与西边的细雨相映成趣。

修辞手法:

  • 比喻: “蓝桥”与“竹枝”都具有象征意义,传达了情感与思念。
  • 对仗: 诗中使用了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梦难飞去”赋予梦以情感,使其更具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叹,表达了对逝去爱情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蓝桥: 代表着美好愿望与追求。
  • 修眉: 象征着亲密与温柔的爱情。
  • 竹枝: 代表着民间情感的传递,表达离别的哀愁。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爱情与时间时的普遍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小山遮断蓝桥路"中的"蓝桥"象征着什么? A. 美好愿望
    B. 友情
    C. 离别

  2. 诗中提到的“竹枝三唱”主要表达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伤
    C. 期待

  3.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
    B. 愁苦
    C. 平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如梦令》与《青玉案》都探讨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爱情的追忆,但李清照的词更倾向于细腻的情感流露,而刘一止则通过景物描写更为突出。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