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

时间: 2025-01-03 18:00:18

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

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

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
梅尧臣

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
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
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不畏风雨,前往郑国的墓地祭拜的情景。诗人泪流满面,望着松柏树的墓门。左右的风吹来,悲鸣声似乎是对泉下亡魂的感应。向墓土洒水,草根却是湿漉漉的。人们归去时,夜色凄冷,石马静静地立在九原之上。

注释:

  • 泣望:哭泣着仰望。
  • 松柏门:松树和柏树,象征着祭祀的庄重和哀悼。
  • 左风右立:左右的风吹动,形成一种悲伤的气氛。
  • 沃酹:洒水,表示对逝者的追思和祭奠。
  • 九原:古代指代坟墓,象征着亡者的安息之地。

典故解析:

本诗中的“松柏”常被用作象征长久和不屈的精神,尤其是在祭祀中,松柏树因其常青而成为表达哀悼的常用意象。“泉下魂”指的是逝去者的灵魂,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天池,南宋时期著名诗人,以其清新、高远的诗风而著称,擅长山水田园诗,常描写个人的生活感受与自然景物。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对逝去友人的追思之际,恰逢百五日(农历五月初五)拜墓,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与哀痛。社会环境上,宋代是一个礼仪文化盛行的时期,祭祀活动被广泛重视。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宋次道一百五日往郑拜墓》通过简洁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刻画了一幅祭奠的场景。诗的开头“去不避风雨,泣望松柏门”即展现了诗人不顾自然环境的艰苦,表现了他对故人的深厚情感。风雨交加,恰似诗人心中对逝者的悲痛,进一步引发读者的共鸣。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如感泉下魂”一句,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相结合,风声悲鸣,仿佛在呼唤着逝去的友人,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这种将人内心情感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而“沃酹向坟土,空湿陈草根”则具体描写了祭奠的动作,洒水的仪式感与草根的湿润,象征着逝者的安息。最后“人归夜月冷,石马在九原”一句,以冷月和静石马的意象,结束了这场追思之旅,留给读者一种孤独与思念的余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去不避风雨:表示诗人毅然决然,不怕风雨的阻挡,突出他对故人的敬重与怀念。
  • 泣望松柏门:在松柏树下,泪流满面,显示出诗人的悲痛之情。
  • 左风右立然风悲响:风声悲鸣,与诗人的情感相呼应,形成一种悲凉的氛围。
  • 如感泉下魂:风声仿佛在回应亡者的灵魂,体现了人与逝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 沃酹向坟土:在墓地洒水,表达对逝者的追思。
  • 空湿陈草根:草根的湿润,象征着逝者的墓地被细致呵护。
  • 人归夜月冷:夜色冷清,暗示着离别的孤独。
  • 石马在九原:石马静立在墓地,象征着逝者的永恒与安息。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风声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自然景象更具情感色彩。
  • 对仗:如“左风右立”,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象征:松柏、泉下魂、石马等都是对生命、死亡和记忆的象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与思念之情,展现了人对生命与死亡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柏:象征长久与不屈,常用于哀悼场合。
  • :象征着情感的流动与变化,悲伤的预兆。
  • 泉下魂:指亡者的灵魂,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
  • 草根: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 石马:象征着永恒与不变,暗示着对逝者的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松柏门”象征着什么? A. 友谊
    B. 哀悼
    C. 快乐

  2. “泣望”中的“泣”指的是什么? A. 笑
    B. 哭
    C. 大声喊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旅行
    B. 对逝者的怀念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情感深沉。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体现了对历史的追思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