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佛阁晚望雪山数十峰如烂晃耀暑光中》
时间: 2025-01-17 09:53: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累块苍然是九州,大千起灭更悠悠。雪光正照天西角,日影长浮雨上头。峰顶何曾知六月,尘间想已别三秋。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
白话文翻译
这片苍翠的山块象征着整个九州(中国),大千世界在不断变化之中显得更加悠远。雪光正好照耀在西方的天角,阳光的影子在雨中漂浮。山峰的顶端似乎不曾感知到六月的来临,而尘世间的思绪仿佛已经告别了三秋。佛光似乎想要留住人们,而横跨大野的金色桥梁在傍晚时分依旧没有收起。
注释
- 累块苍然:许多青翠的山石。
- 九州:古代对中国的称呼。
- 大千:指大千世界,形容无边无际的空间。
- 雪光:雪的光辉,象征纯洁和明亮。
- 峰顶:山的顶部。
- 佛毫:佛光,象征灵性和宁静。
- 横野金桥:象征宽广的道路和前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范成大(1126-1193),字君厚,号石湖,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的美。其诗风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蕴含对生活的感悟。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力衰弱,诗人以山水为题,借景抒怀,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请佛阁晚望雪山数十峰如烂晃耀暑光中》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诗中通过描绘雪山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累块苍然是九州”以山石为起点,将整个中国的自然景观引入视野,表现了广袤的自然之美。接着“雪光正照天西角,日影长浮雨上头”,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清澈的雪光与雨天的朦胧,体现了自然的多样性和变化。
诗的后半部分“峰顶何曾知六月,尘间想已别三秋”则深化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山峰的永恒与人间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佛毫似欲留人住,横野金桥晚未收”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与归属的渴望,佛光的指引与金桥的象征使诗意更加深邃。整首诗情景交融,极具画面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索与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累块苍然是九州:这句描绘了苍翠的山石,象征广阔的中国。
- 大千起灭更悠悠:宇宙的变化显得悠远而无尽。
- 雪光正照天西角:雪光映照,在自然的宁静中增添了光辉。
- 日影长浮雨上头:阳光的影子浮动在雨中,形成一种动态的美感。
- 峰顶何曾知六月:山顶似乎不知时光流转,象征着山的永恒。
- 尘间想已别三秋:人世间的思绪已经与秋天告别,暗示时间的流逝。
- 佛毫似欲留人住:佛光似乎希望人们能留在此地,传达了一种宁静的愿望。
- 横野金桥晚未收:金色的桥梁在傍晚时分依旧未收,象征着希望与未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光比作佛光,象征纯洁与灵性。
- 拟人:峰顶“何曾知六月”,赋予山峰人性化的特质。
- 对仗:全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发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山:象征纯洁与高远,代表着自然的强大。
- 佛光:象征着灵性、宁静和超脱。
- 金桥: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道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州”指的是哪里?
- A. 全国
- B. 九州
- C. 大千世界
-
诗中“峰顶何曾知六月”意指什么?
- A. 山峰对时间的无知
- B. 六月的来临
- C. 人间的变化
-
“佛毫似欲留人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渴望归属与宁静
- B. 追求名利
- C. 对佛教的信仰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范成大的这首诗更注重对光影的描绘和时间的感悟,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二者各具特色,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的精髓。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