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坐
作者: 朱淑真 〔宋代〕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
夜气涵秋色,瑶河浸碧空。
草根鸣蟋蟀,天外叫冥鸿。
几许旧时事,今宵谁与同?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坐在这里,卷起窗帘静待明月升起,轻拂窗栏的西风徐来。夜晚的气息蕴含着秋天的色彩,银河映衬着碧蓝的天空。草丛中的蟋蟀在鸣叫,天边传来冥鸿的叫声。往昔的事情有多少,如今的夜晚又有谁能与我共同分享呢?
注释:
- 卷帘:指卷起窗帘,等待明月的到来。
- 拂槛:拂动窗栏,形容微风轻拂的情景。
- 夜气:夜晚的气息。
- 涵:包容、蕴含。
- 瑶河:指银河,象征美丽的景象。
- 鸣蟋蟀:蟋蟀在草根中鸣叫,表示秋天的气息。
- 冥鸿:冥冥之中的鸿雁,象征遥远的思念。
- 旧时事:指过去的事情。
典故解析:
- 瑶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瑶河常用来指代银河,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和遥远的意境。
- 冥鸿:传说中的鸿雁,常用来象征离别与思念,表达人们对往昔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朱淑真(约 1080-1130),字梦阮,号白华,南宋女诗人,生于士族家庭。她的诗歌受到了当时文学风潮的影响,作品多表现女性的情感与思考,风格清新婉约,常常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创作背景:
《独坐》创作于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可能是在面对孤独与思念时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及对友人或爱的人的思念之情。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通过独坐夜晚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凉而又深邃的情感。
诗歌鉴赏:
朱淑真的《独坐》是一首充满孤独与思考的诗。诗人以“卷帘待明月”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的夜晚氛围,明月作为诗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思念与希望。接着,诗人以“拂槛对西风”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西风的轻拂带来了一丝凉意,暗示着秋天的到来,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情感。
“夜气涵秋色,瑶河浸碧空”,通过对夜色和银河的描写,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合,展现出一种美的意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受。草根中的蟋蟀鸣叫和天外的冥鸿呼唤,既是对秋天的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对过去的思念和孤独的感受。
最后一句“几许旧时事,今宵谁与同?”更是点明了主题,诗人对于往昔的回忆与对孤独的深刻感悟,让整首诗在柔美中透出一丝哀伤,既是对旧时光的追忆,又是对当下孤独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卷帘待明月:描绘了诗人静待夜晚明月的情景,体现了她对美好事物的期待。
- 拂槛对西风:西风的轻拂带来了一种清新感,同时也暗示着季节的变换。
- 夜气涵秋色:夜晚的气息中蕴含着秋天的色彩,增强了诗中孤独的氛围。
- 瑶河浸碧空:描绘了银河与碧空的美景,象征着诗人的理想与追求。
- 草根鸣蟋蟀:草丛中的蟋蟀鸣叫,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 天外叫冥鸿:天外传来的鸿雁叫声,体现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 几许旧时事:对往昔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无尽思念。
- 今宵谁与同:孤独的感叹,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称为“瑶河”,增添了诗的美感。
- 拟人:草根的蟋蟀鸣叫,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思考、对往昔的怀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她在夜晚的深刻感受,体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 明月:象征希望与思念。
- 西风:象征季节的更替及孤独感。
- 瑶河:象征美好与向往。
- 蟋蟀:象征秋天与孤独。
- 冥鸿:象征对过去的怀念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卷帘待明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与希望
B. 恐惧与忧虑
C. 生气与烦恼 -
“瑶河浸碧空”中的“瑶河”指的是什么? A. 大海
B. 银河
C. 河流 -
诗人提到的“冥鸿”象征着什么? A. 自然景观
B. 离别与思念
C. 欢乐与庆祝
答案:1. A;2. B;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朱淑真的《独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情感,但朱淑真的作品更为清冷,李清照的则充满了对过往爱情的深切怀念。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来烘托内心情感,却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女性视角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朱淑真诗词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