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凉州令 雁
作者: 高旭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秋水芦花净。
一片平沙如镜。
当时不早北还家,
来不能归,栖亦惊难定。
怜他转眼南风劲。
羽短声凄紧。
稻粱无几,
休再呼群,
恰拟金丸赠。
白话文翻译:
在秋水的映衬下,芦花显得格外清净。
一片平坦的沙滩如同镜子一般。
当时不早,北方的归途遥遥无期,
而此刻我却无法回家,栖息之处也难以安定。
可怜那些转眼间就被南风吹走的雁群,
它们的羽毛短小,发出的叫声凄凉而紧促。
稻谷和粮食已经所剩无几,
不必再去召唤它们,
就如同用金丸赠送的奢华。
注释:
- 秋水: 指秋天的水,象征清澈与宁静。
- 芦花: 指芦苇的花,秋季盛开,常用以表现凄凉之感。
- 平沙如镜: 形容沙滩平坦如镜子,反映出宁静的秋景。
- 栖亦惊难定: 意思是栖息的地方也难以安稳,表达对归家无望的焦虑。
- 南风劲: 南风劲吹,象征着迁徙的季节。
- 羽短声凄紧: 形容雁群的羽毛短,发出的叫声悲凄且急促。
- 稻粱无几: 意思是粮食所剩无几,暗示生存的艰难。
- 恰拟金丸赠: 指用珍贵的金丸来表达赠送,隐喻着雁群的珍贵以及不再召唤它们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旭,清代诗人,生于清康熙年间,以词风清丽见长,擅长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他的作品往往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凉州令 雁》作于秋季,正值雁群南迁的时节,表达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惆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与个人无奈的情绪。
诗歌鉴赏:
《凉州令 雁》运用了清新的自然意象,展现了初秋的宁静与孤独。诗中“秋水芦花净,一片平沙如镜”描绘了秋天清澈的水面与宁静的沙滩,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清冷的美感与苍凉的气息。诗人以“来不能归,栖亦惊难定”切入主题,表达了因季节变迁而产生的归属感缺失与对故乡的思念。尤其是“怜他转眼南风劲,羽短声凄紧”更是将雁群悲凉的命运与个人的愁苦紧密相连,暗示了生命的不确定性与脆弱。
整首诗在意象上紧密结合自然与生命,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刻感受。通过对比清冷的秋水与雁群的失落,诗人传达了对生命流转的无奈与对归属的渴望,情感真挚而深沉,给读者以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水芦花净。
描绘了秋季水面的清澈与芦花的洁净,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一片平沙如镜。
形象地说明沙滩的平滑,呈现出一幅静谧的画面。 -
当时不早北还家,
表达了归家的渴望,却因时机不对而无法成行。 -
来不能归,栖亦惊难定。
表现了无归之苦和栖息不安的焦虑,情感愈加深重。 -
怜他转眼南风劲。
通过南风的劲吹,感叹雁群的迁徙与生命的无常。 -
羽短声凄紧。
描述雁群因迁徙而发出的悲怆叫声,表现出生命的脆弱。 -
稻粱无几,
暗示生存条件的艰苦,粮食所剩无几。 -
休再呼群,
诗人对雁群的无奈与悲伤,停止召唤。 -
恰拟金丸赠。
用金丸比喻对雁群的珍重,隐喻对生命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 “一片平沙如镜”将沙滩比喻成镜子,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
- 拟人: “栖亦惊难定”赋予栖息的状态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 诗句结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雁群的迁徙为线索,反映了个人对归属与安定的渴望,体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水: 象征宁静与清澈。
- 芦花: 代表孤独与凄凉。
- 南风: 迁徙的征兆,暗示变迁与无常。
- 羽短: 生命的脆弱与无奈。
这些意象通过生动的描绘,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大自然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有哪些?
A. 山 B. 水 C. 风 D. 雁 -
诗人对雁群的情感是怎样的?
A. 无所谓 B. 愤怒 C. 可怜 D. 喜悦 -
“稻粱无几”表达了什么?
A. 丰收 B. 贫困 C. 挥霍 D. 充足
答案:
- B, C, D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夜泊牛津》 李白
- 《送友人》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凉州令 雁》与李白的《夜泊牛津》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李白在情感上更显豪放,而高旭则更显细腻与柔情。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背后的故事》
以上参考书目可帮助深入理解诗歌的背景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