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题二首 - 刘克庄
郭郎线断事都休,
卸了衣冠返沐猴。
棚上偃师何处去,
误他棚下几人愁。
白话文翻译:
郭郎的琴弦断了,所有的事情都结束了,
脱下衣服和帽子,像只归来的猕猴。
棚子上偃师(指古代的乐师)去哪儿了,
却让棚下的几人愁苦不已。
注释:
字词注释:
- 郭郎:指古代的乐师或琴师,可能是指特定的人物。
- 线断:琴弦断了,象征着乐曲的终止。
- 卸了衣冠:脱下衣服和帽子,表示放松和回归自然。
- 沐猴:猕猴,形象生动,暗指人失去体面之后的状态。
- 偃师:古代的乐师,指负责演奏乐器的人。
- 棚下:指乐师演奏的地方,暗示乐师的缺席影响了听众的情绪。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沐猴”一词常用来形容人失去体面后的狼狈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天民,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和诗。刘克庄的作品多表现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忧虑。诗中通过乐师的缺席,象征着失去和无奈,反映出诗人对社会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乐师的缺席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失落和不安。开头提到“郭郎线断”,暗示音乐的停止,所有事情也随之结束。乐曲的中断不仅仅是音乐的终止,更是一种生活的无奈与失落。接着,诗人用“卸了衣冠返沐猴”来形容自己处于一种放松但又狼狈的状态,既是一种自嘲,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棚上偃师何处去”,则表现出对乐师的寻找和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乐师的缺席仿佛象征着一种失去的和谐与快乐。最后一句“误他棚下几人愁”则突出了在这种失落中,周围人同样的愁苦。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刘克庄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郭郎线断事都休:乐师的琴弦断了,音乐停止,暗示生活的某种停顿。
- 卸了衣冠返沐猴:脱下衣服归于自然,表现出一种失落后的无奈和自嘲。
- 棚上偃师何处去:乐师离去,象征理想和美好事物的缺失。
- 误他棚下几人愁:周围的人因乐师的缺失而感到忧愁,反映了社会的共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形容为“沐猴”,形象生动,生动体现失去的状态。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乐师缺席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变幻的感慨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郭郎:象征艺术和美好事物的存在。
- 琴弦:象征生活的和谐与美好。
- 沐猴:象征失去体面的状态,反映内心的不安。
这些意象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表现了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郭郎线断”意指什么?
- A. 乐师的音乐停止
- B. 人生的结束
- C. 生活的无奈
- D. 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
“卸了衣冠返沐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忧伤
- C. 自嘲
- D. 愤怒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在表达失落和无奈的情感上有相似之处,但刘克庄更侧重于对人际关系的描写,而杜甫则更倾向于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 《刘克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