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七日寿溪十绝》

时间: 2024-09-19 21:24:36

广筑长城一,纷纷走避秦。

长城遍天下,底处着逃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广筑长城一,纷纷走避秦。
长城遍天下,底处着逃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长城的雄伟与其所承载的历史悲剧。长城的建立是为了抵御外敌,然而却成了无数逃避秦朝暴政的人的避难所。长城虽遍布天下,但其底下却藏着无数流亡者。

注释:

字词注释

  • 广筑:广泛地修建。
  • 长城一:形容长城的规模宏伟。
  • 纷纷:形容人们涌动、逃避的状态。
  • 走避:逃避、躲避。
  • :指的是秦朝,历史上以暴政著称。
  • 遍天下:到处都有,形容长城的广泛分布。
  • 底处:指在长城的底下,暗含隐喻。

典故解析: 长城是中国古代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尤其是秦朝时期。诗中提到“逃人”,指的是因为秦朝的暴政而逃亡的人们,反映了历史上对长城的不同解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仲明,号阮亭,宋代著名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艰难的时期。长城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无数人对自由与和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

诗歌鉴赏:

刘克庄的《二月初七日寿溪十绝》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历史思考。诗的开头“广筑长城一”,直接点明了长城的宏伟和重要性。长城作为防御外敌的伟大工程,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和人民的希望。然而,随着诗句的推进,“纷纷走避秦”则揭示了长城的另一面——在其坚固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无数因政治压迫而逃亡的悲惨故事。这种强烈的对比,刺痛了读者的心灵,令人在钦佩长城伟大的同时,也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诗中“长城遍天下,底处着逃人”一句,通过对长城的普遍性与底下逃亡者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长城虽然广布,但其下却是无尽的苦难与哀愁,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人性的关怀。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深刻的意象,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脆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广筑长城一:强调长城的规模和重要性,象征着国家的力量。
  2. 纷纷走避秦:指人们因秦朝的暴政而四处逃避,揭示了历史的悲剧。
  3. 长城遍天下:表明长城的普及与伟大,展示了其作为防线的功能。
  4. 底处着逃人:暗示长城之下隐藏着无数流亡者,反映了历史的另一面。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长城的宏伟与逃亡者的无助形成强烈对比,强化了主题。
  • 象征:长城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象征着历史的沉重与人们的苦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长城的建设与逃亡者的命运,探讨了历史的复杂和人性的脆弱,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城:象征国家的力量与抵御外敌的决心。
  • 逃人:代表遭受压迫的人民,体现历史的悲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城”主要是用来……
    a) 防御外敌
    b) 作为贸易通道
    c) 观光旅游
    d) 文化交流

  2. “纷纷走避秦”中的“秦”指的是……
    a) 一个国家
    b) 一个朝代
    c) 一种文化
    d) 一种制度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愤怒
    c) 悲伤
    d) 平静

答案

  1. a) 防御外敌
  2. b) 一个朝代
  3. c) 悲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使至塞上》
  • 杜甫《兵车行》

诗词对比: 刘克庄的《二月初七日寿溪十绝》与王维的《使至塞上》都涉及长城和边塞的主题,但刘克庄更多地关注于长城下的逃亡与苦难,而王维则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传达出对国家的思考与忧虑。这种对比显示了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解读与情感倾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