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
时间: 2025-01-01 14:4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失调名(宫人鼓瑟奏霓裳曲)
作者: 汪元量 〔宋代〕
绿荷初展。海榴花半吐,绣帘高卷。整顿朱弦,奏霓裳初遍,音清意远。恍然在广寒宫殿,窈窕柔情,绸缪细意,闲愁难剪。曲中似哀似怨。似梧桐叶落,秋雨声颤。岂待闻铃,自泪珠如霰。春纤罢按,早心已笑慵歌懒。脉脉凭栏,槐阴转午,轻摇歌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的景色,绿荷刚刚展开,海榴花也半吐着花瓣,绣帘高高卷起。诗人整顿着瑟弦,开始奏响霓裳曲,音乐清雅而深远。仿佛置身于广寒宫殿,感受到那窈窕的柔情和绸缪的细腻情意,然而内心的闲愁却难以剪断。曲调中似乎夹杂着哀怨的情感,就如同梧桐叶落下,秋雨的声音颤动着。难道要等到听到铃声,才会让泪珠如霰般落下?春天的纤细按弦已停止,心中却早已懒于吟唱。站在栏杆旁,槐树的阴影正转到正午,轻轻摇动着歌扇。
注释
- 绿荷初展:形容荷花刚刚展现出的嫩绿。
- 海榴花:海榴是一种植物,花朵美丽,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绣帘高卷:指高高卷起的绣着花纹的帘子,表现出一种轻盈的氛围。
- 广寒宫:传说中的月宫,象征着孤独和缠绵的情怀。
- 脉脉:形容目光温柔而深情,常用来表达情感的含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字仲明,号履斋,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注重意境的营造,常以细腻的描写表现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文化繁荣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音乐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表达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汪元量的《失调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中通过“绿荷初展”、“海榴花半吐”等描写,呈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音乐的引入则让整首诗更具灵动性,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内心情感的细腻感受。
随着诗的深入,情感逐渐转向内心的困惑与闲愁,“闲愁难剪”道出了诗人对情感的纠结。诗中反复出现的“似”字,营造了模糊而复杂的情感状态,既有哀怨又有美好的回忆,仿佛在诉说一段难以言说的情感故事。
结尾部分,诗人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轻轻摇动歌扇的动作,不仅是对音乐的沉醉,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淡然。整首诗在典雅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美好景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绪的纠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绿荷初展:描绘夏天的初现,生机勃勃。
- 海榴花半吐:象征美丽的花朵,增添了夏天的色彩。
- 绣帘高卷: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象征着开放与自由。
- 整顿朱弦:准备演奏,暗示即将引出音乐的美妙。
- 音清意远:音乐的清新与深远,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 恍然在广寒宫殿:诗人仿佛置身于孤独的宫殿,感受内心的孤寂。
- 闲愁难剪:内心的愁苦难以割舍,暗示情感的复杂。
- 曲中似哀似怨:音乐中透着哀怨,情感的细腻。
- 岂待闻铃,自泪珠如霰:暗示内心的痛苦即使不被人知,也依旧存在。
- 轻摇歌扇:在温暖的午后,轻轻摇动歌扇,象征着一种闲适的状态。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似哀似怨”,将音乐的情感与自然的现象进行类比,增添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音乐被赋予情感,使得整个诗歌更具生命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复杂情感的反思,揭示了内心的孤独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的享受。
意象分析
- 绿荷:象征着生命与青春。
- 海榴花:象征着美丽与希望。
- 广寒宫:象征孤独与思念。
- 秋雨声:暗示哀愁与离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绿荷初展”是指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诗中“岂待闻铃,自泪珠如霰”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悲伤
C. 愤怒
D. 期待 -
“轻摇歌扇”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忙碌
B. 闲适
C. 忍耐
D. 斗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汪元量的《失调名》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孤独感,但汪元量更注重音乐与自然的结合,而李白则更加突出酒与月的意象。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欣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