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瑞
作者: 陆游 〔宋代〕
多年不蹋阳明路,
今日重来院院行。
好在千秋冯观主,
修廊一见眼偏明。
白话文翻译:
多年没有走过阳明山的路,今天再次走进这片庭院。好在千年来冯观主的庙宇仍在,走进修建的长廊,眼前的景象显得格外清晰明亮。
注释:
- 蹋(tà): 踏、走的意思。
- 阳明路: 指阳明山,阳明山是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院院行: "院院"是形容院子,行则是走动、游玩。
- 冯观主: 这里指的是冯道,号称冯观主,是道教的重要人物。
- 修廊: 指修建的长廊,寓意着美好和宁静的环境。
- 眼偏明: 意为眼睛一见就明亮起来,形容对眼前景象的清晰感受。
典故解析:
冯道,字子华,号冯观主,唐代著名的道士和政治家。他在道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常常被人们寄托了对长生不老、求福祈安的美好愿望。诗中的“冯观主”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提及,也象征着对道教文化传承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作以豪放、抒怀见长,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陆游晚年,反映了他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道教文化的向往。阳明山的回访,也许是他生命中的一次重要反思,带有对人生、自然和信仰的思考。
诗歌鉴赏:
《龙瑞》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道教文化的崇敬。诗的开篇“多年不蹋阳明路”,表达了作者对阳明山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阳明山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象征,更是文化、历史的承载体。接下来的“今日重来院院行”则是对这片熟悉之地的重游,充满了温情与思索。
诗中提到的“冯观主”,不仅仅是对道教文化的尊崇,更是表达了诗人对精神寄托的向往。冯道作为道教的代表人物,象征着长生与智慧,诗人通过对其的赞美,寄托了他对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宁静的追求。
最后两句“修廊一见眼偏明”,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相结合,表现了作者在修廊中感受到的豁然开朗。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内心状态的反映,显示了他在岁月的沉淀中获得的深刻领悟。
整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哲理,通过对自然与信仰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向往,体现了陆游作为诗人的深邃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年不蹋阳明路” - 诗人多年未曾踏足阳明山,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
- “今日重来院院行” - 今天再次走进这片院落,显示了重游的喜悦与珍惜。
- “好在千秋冯观主” - 对冯道的赞美,体现对道教文化的尊重。
- “修廊一见眼偏明” - 走进修建的长廊,眼前的景象让人感到明亮清晰,象征内心的豁然开朗。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年”与“今日”,“蹋”与“行”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 阳明山、冯观主等意象不仅具有自然景观的意义,更象征着文化信仰和人生哲理。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对自然和文化的追求,反映了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满足。通过对道教文化的寄托,展现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明山: 象征自然之美,代表着诗人对往昔的追忆。
- 冯观主: 象征道教文化的深厚与智慧,寄托了对精神信仰的向往。
- 修廊: 代表宁静的场所,寄托内心的平和与清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冯观主”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苏轼
C. 冯道
D. 王维 -
诗人“多年不蹋阳明路”的意思是: A. 从未到过阳明山
B. 很久没有去阳明山
C. 每年都去阳明山
D. 常常去阳明山 -
“修廊一见眼偏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望
B. 愉悦与清晰
C. 沮丧
D. 淡漠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与《龙瑞》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前者通过壮阔的景象传达了豪情壮志,而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两首诗在主题上有相通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文化与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