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登小南门城上
作者: 陆游 〔宋代〕
曳杖上江城,清宵破二更。
月回高树影,风壮急滩声。
野艇鱼罾举,优场炬火明。
湖塘正如此,回首忆柴荆。
白话文翻译:
在江城的夜晚,我拄着拐杖上了城墙,夜深了,已过了二更。
月光照耀下,树影摇曳,风声在急流中显得格外雄壮。
野外的小船上,渔网高高扬起,篝火把周围照得通明。
湖塘的景象正是如此,我回头望去,想起了那柴荆的情景。
注释:
- 曳杖:拄着拐杖。
- 江城:指江边的城市,含义为作者所处的城市。
- 二更:古代时间的划分,二更即夜间的第二个时辰,约为晚上11点至1点。
- 月回:指月亮回到高空。
- 急滩声:急流的声音,表现出风的强劲。
- 野艇:指在野外的船只。
- 鱼罾:用来捕鱼的网,通常是竖立的网。
- 优场:篝火。
- 柴荆:指柴草和荆棘,象征乡野的生活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他一生致力于报国,作品极具爱国情怀,风格清新俊逸,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抒情和咏史。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陆游晚年,他经历了国家的沦陷与战乱,心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感。诗中描绘的江城夜景,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江城景色,通过细腻的描写唤起读者的共鸣。开头的“曳杖上江城”展现了作者的孤独和思考,夜色下的城市显得宁静而又深邃,令人沉思。接下来的描写中,月光与树影的交错,以及风声的激荡,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意境,传达出一种内心的澎湃与安宁的对比。最后两句则通过对野艇和篝火的描写,勾起了作者对往昔的怀念,表达了他对纯朴乡野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在意象上构建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夜晚,也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故乡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曳杖上江城:作者以拐杖为伴,象征着他的孤独和年迈,描述了他在夜晚的江城中徘徊的情景。
- 清宵破二更:夜色清幽,时光流逝,表达了作者在静谧之夜的思考与沉浸。
- 月回高树影:描绘了明月下的树影,增添了诗的画面感与宁静氛围。
- 风壮急滩声:风声与急流的结合,表现出自然的力量,形成强烈的对比。
- 野艇鱼罾举:描绘乡野生活的场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优场炬火明:篝火的光亮,象征着温暖与希望。
- 湖塘正如此,回首忆柴荆: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柴荆代表着朴素的乡村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夜晚的宁静与急滩声的动感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月、树影、篝火等意象交织,营造出一种丰富的夜景氛围。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以宁静的江城夜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乡土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思考,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清明与孤独。
- 树影:象征生命与自然的交融。
- 急滩:代表自然的力量与不息的生命力。
- 渔网:象征对生活的追求与努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曳杖”指的是什么? A. 拄着拐杖
B. 走路
C. 休息 -
“二更”指的是哪个时间段? A. 晚上7点至9点
B. 晚上9点至11点
C. 晚上11点至1点 -
诗中提到的“柴荆”象征什么? A. 乡村生活
B. 都市生活
C. 战争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夜泊牛津》 - 张志和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绘夜晚的景色,表达了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夜泊牛津》:则是对夜晚的景色与心境的交融,展现了更为广阔的自然与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陆游诗文集》
- 《宋代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