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过桐庐三首
作者:杨万里 〔宋代〕
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
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
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
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桐庐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诗中提到后面有无数的山,南边的柳树更是茂密。人家的房屋紧挨着江岸,柱子仿佛要插入深蓝的波涛。随着年岁渐长,我常常经过这里,不知自己还会再来多少次。牛山让我感到悲伤,因为我曾经乘坐轿子经过这里。
注释:
- 后面山无数:意指后方的山峦重叠,数量众多。
- 南头柳更多:南边的柳树比其他地方更加繁茂。
- 人家逼江岸:形容村庄或人家紧靠着江边。
- 屋柱入沧波:形容房屋的柱子似乎要插入江水中。
- 老去频经此:年老后常常经过此地。
- 重来更几何:再来这里的次数又有多少呢。
- 牛山动悲感:牛山让我感到一阵悲伤的情绪。
- 曾侍板舆过:曾经乘坐轿子经过这里。
典故解析:
“牛山”指的是桐庐附近的一座山,因其形状似牛而得名。历史上,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在此游览,留下了许多诗篇。杨万里这首诗正是对自己游历的回忆与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文学家,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闻名,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杨万里晚年,他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变迁后,重新回到桐庐,这里的一切让他感慨万千,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舟过桐庐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桐庐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诗中不仅有山水的壮丽,还有人家的温馨,体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依恋。诗的开篇以“后面山无数,南头柳更多”勾勒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展现出桐庐的美丽与生机。接着通过“人家逼江岸,屋柱入沧波”描绘了人们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房屋依江而建,柱子仿佛要与水面相接,显得生动而富有画面感。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慨,“老去频经此,重来更几何”道出了随着时间推移,自己依然不时回到这个地方的情感。最后一句“牛山动悲感,曾侍板舆过”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牛山的悲感与自己曾经的经历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后面山无数:诗人一眼望去,山峦重叠,形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
- 南头柳更多:南边的柳树生长得尤为茂盛,增添了生机。
- 人家逼江岸:房屋紧邻江岸,展现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屋柱入沧波:形象地描绘了房屋与江水的交融,给人一种动感。
- 老去频经此: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常常经过这里。
- 重来更几何:对未来的反思与不确定,感慨重逢的次数。
- 牛山动悲感:牛山的存在唤起了诗人的悲伤情绪。
- 曾侍板舆过:回忆起曾经的光景,感慨万千。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屋柱入沧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景象。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恋,折射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壮丽与永恒,代表自然的力量。
- 柳:象征着柔情与生命的延续,蕴含着生机与希望。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流动不息。
- 牛山:承载着诗人对往昔的追忆,象征着怀旧与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山的景象?
A. 人家逼江岸
B. 后面山无数
C. 老去频经此
D. 牛山动悲感 -
诗中提到的“牛山”主要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愤怒
D. 平静 -
诗人对桐庐的情感如何?
A. 无所谓
B. 依恋与怀念
C. 厌恶
D. 忽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舟过桐庐三首》与杜甫的《登高》,均表现了对自然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杨万里更偏向于细腻的描绘与乡愁,杜甫则在壮丽的背景中融入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前者清新而柔和,后者则沉重而深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杨万里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