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莺斗湖三首》

时间: 2025-01-19 20:07:32

忽闻江上四驩呼,知近吴江莺斗湖。

火炬灯笼不须辨,使家行住按程涂。

意思解释

过莺斗湖三首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忽闻江上四驩呼,
知近吴江莺斗湖。
火炬灯笼不须辨,
使家行住按程涂。


白话文翻译:

忽然听到江上传来四只驩鸟的叫声,
知道已经接近吴江的莺斗湖。
火炬和灯笼不需要分辨,
只要根据家里行住的情况来选择行程即可。


注释:

  • : 驩鸟,一种鸣叫声清脆的鸟,象征春天的到来。
  • 莺斗湖: 在吴江地区的一个湖泊,莺歌燕舞,风景如画。
  • 火炬灯笼: 照明工具,表示夜间行舟或出行时需要的照明。

典故解析: “莺斗湖”是指吴江地区的一个著名湖泊,常与春天、鸟鸣、自然风光联系在一起,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细腻的观察力著称。其作品涵盖山水、田园、人生等多个主题,风格独特,充满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吴江一带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诗人可能是在一次出游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因而作此诗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归属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春日的湖边场景。开篇“忽闻江上四驩呼”,传达出一种突如其来的自然音响,仿佛让读者瞬间置身于江边,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着“知近吴江莺斗湖”,进一步确认了地点的美丽与生机,莺斗湖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更象征着诗人内心对和谐自然的向往。

“火炬灯笼不须辨”,表达了诗人在夜晚出行时的自信和从容,火炬和灯笼的光芒指引着他,象征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最后一句“使家行住按程涂”,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安排与掌控,既有对自然美的享受,也有对生活的思考与规划。

整首诗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智慧,展现了南宋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忽闻江上四驩呼: 诗人突然听到江边的鸟叫,表现出自然声音的突显和生动。
  • 知近吴江莺斗湖: 通过声音推测到达的地点,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
  • 火炬灯笼不须辨: 夜间出行时,不需要辨别灯光的方向,显示了对行程的熟悉。
  • 使家行住按程涂: 根据家庭的居住安排来选择行程,体现了生活的理智与规划。

修辞手法:

  • 拟人: 鸟叫声被赋予了情感,带动了整首诗的气氛。
  • 对仗: 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行程的从容态度,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象征生命与流动,代表着自然的力量。
  • 莺斗湖: 生机盎然的地方,象征春天与希望。
  • 火炬灯笼: 代表指引与光明,象征着智慧和方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驩”指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水
    D. 一种树

  2. 诗人通过哪些声音确认了自己的位置?
    A. 风声
    B. 鸟叫声
    C. 水声
    D. 人声

  3. 诗中提到的“莺斗湖”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C. 人生的困境
    D. 城市的喧嚣

答案: 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杨万里的《过莺斗湖三首》在意象上更突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隐逸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杨万里诗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