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雪窦禅师壁(一作赠雪窦峰禅师)》

时间: 2025-01-17 09:32:07

飞泉溅禅石,瓶注亦生苔。

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

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飞泉溅禅石,瓶注亦生苔。
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
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
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

白话文翻译:

飞流的泉水溅落在禅石上,水瓶里的水也滋生了青苔。
海上的山并不低,天边的人自会前来。
长年累月与桧树和柏树相伴,孤独的夜晚任凭风雷肆虐。
猎人听见远处传来的禅钟声,知道禅师正在入定中。

注释:

  • 飞泉:指从高处流下的泉水,象征自然的活力与灵动。
  • :水流撞击而溅起,形象生动。
  • 禅石:指禅宗的石头,代表禅的环境与静谧。
  • 瓶注:指水瓶中注入的水。
  • :青苔,常生于湿润的地方,象征生机。
  • 海上山不浅:意指海边的山并不矮小,暗示深远的境界。
  • 天边人自来:自然界的吸引力,象征有缘人自会到来。
  • 长年随桧柏:与松柏树长久相伴,象征长久的坚韧与安宁。
  • 独夜任风雷:孤独的夜晚,任由风雨来袭,表达内心的宁静。
  • 猎者闻疏磬:猎人听到稀疏的禅钟声。
  • 知师入定回:知道禅师在冥想中,回归内心的平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干(约847年-约901年),唐代诗人,字明仲,号湘山,人称“湘山方干”。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山水景物,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反映了方干对禅宗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禅宗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现出禅师的修行状态,展现了道教与佛教的交融。

诗歌鉴赏:

《题雪窦禅师壁》是一首描写禅宗境界的诗,诗中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开篇的“飞泉溅禅石”形象生动,泉水的流动与禅石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仿佛在传达一种动静结合的哲理。接着,“瓶注亦生苔”一句,生动描绘了环境的湿润与生命的延续,青苔的生长象征着内心的滋养与成长。

接下来的“海上山不浅,天边人自来”则通过对景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广阔的视野与包容的胸怀,暗示有缘人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禅的真谛。诗的后半部分,“长年随桧柏,独夜任风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沉稳与对生命的哲思,暗示无论风雨如何,内心的安宁是最重要的。

最后一句“猎者闻疏磬,知师入定回”则将人世与自然的结合升华,猎人听到禅钟声,仿佛也感受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邃而平和,反映了方干对禅宗深刻的理解和体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飞泉溅禅石:描绘了自然环境的生动,泉水的运动与禅石的静态形成对比。
  2. 瓶注亦生苔:暗示水的滋润让生命繁衍,象征着内心的滋养。
  3. 海上山不浅:象征着修行的深厚与广阔,海与山的结合表达了哲学的深度。
  4. 天边人自来:表达了一种自然的吸引力与缘分,人自会理解禅的真谛。
  5. 长年随桧柏:表现了对时间的耐心,桧柏象征长久的坚韧。
  6. 独夜任风雷:一种对生命的态度,面对困难保持内心的宁静。
  7. 猎者闻疏磬:猎人听到的禅钟声,连接了人世与佛法。
  8. 知师入定回:结尾处将禅师的修行与世俗生活结合,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飞泉溅禅石”,动静结合,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意象和句式上都有对称之美,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人自来”,赋予自然以情感,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内心的反思,表达了对禅宗的理解与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意象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传递出一种和谐与安详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飞泉: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动感。
  • 禅石:代表静谧与内心的安宁。
  • :象征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滋养。
  • 桧柏:象征坚韧与长久的陪伴。
  • 疏磬:禅宗的象征,代表修行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飞泉溅禅石”主要描绘了什么? A. 禅师的修行
    B. 自然的景象
    C. 人生的哲理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猎者闻疏磬”,猎者在听到什么声音时知道禅师入定回?

  3. 判断题: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与欣赏。(对/错)

答案:

  1. B
  2. 禅钟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但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 孟浩然的《春晓》则通过春天的景象展现了生命的希望与生机。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方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