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花》

时间: 2024-12-29 20:12:52

种花千树满家林,诗思朝昏恼不禁。

担上青红要逐定,车中摇兀也教吟。

虽无蜂过曾偷采,犹恐尘飞数见侵。

应是花枝亦相望,恨无人似我知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卖花》
作者: 张镃 〔宋代〕

种花千树满家林,
诗思朝昏恼不禁。
担上青红要逐定,
车中摇兀也教吟。
虽无蜂过曾偷采,
犹恐尘飞数见侵。
应是花枝亦相望,
恨无人似我知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花的热爱和对知音的渴望。诗人种了千树花木,家中满是花香,然而诗思却在早晨和黄昏时刻不断困扰着他。他挑着青红色的花朵,心中想着如何卖出这些花,尽管车子在路上摇晃,他仍然在吟唱。即使没有蜜蜂来偷采花蜜,他也担心尘埃飞扬,影响了花的美丽。最终,他感到花枝之间似乎也是相互期盼,但又恨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心情。

注释:

  • 千树:形容花木繁多。
  • 朝昏:指早晨和黄昏,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思绪的烦恼。
  • 青红:指不同颜色的花。
  • 摇兀:形容车子在路上颠簸的样子。
  • 偷采:蜜蜂采蜜的行为,这里引申为对美好事物的占有。
  • 尘飞:指尘土飞扬,影响花的清洁与美丽。
  • 知音:指能够理解自己内心感受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擅长描绘生活场景,尤其喜欢以花为题材,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市井生活的一部分,诗人通过卖花这一行为,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知音的渴望。

诗歌鉴赏:

《卖花》是一首极具生活气息的诗作,张镃通过描绘花的种植与销售,传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独特情感的追求。诗中“种花千树满家林”,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画面,仿佛让读者感受到花香扑鼻的氛围,而接下来的“诗思朝昏恼不禁”则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纠结与烦恼。尽管外界环境美丽,内心却无法安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担上青红要逐定,车中摇兀也教吟”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卖花途中的情景,表现出他对花的珍视和对诗歌的热爱。即使在颠簸的车中,他依然心系花情,吟咏不已,体现了艺术家对美的执着追求。

最后两句“应是花枝亦相望,恨无人似我知音”更是点明了全诗的情感核心。诗人感受到花与心灵的共鸣,却又无奈地发现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感受,表达了孤独与渴望知音的情怀。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花的依恋,更是对人际关系的深思,体现了作者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种花千树满家林:描绘了诗人种植花木的繁盛景象,表达了他的热爱与投入。
  2. 诗思朝昏恼不禁:强调诗人的思绪在清晨与黄昏时分不断回旋,透出烦恼与苦闷。
  3. 担上青红要逐定:指诗人挑着花朵,心中想着如何将其售出,展现出一种生活的忙碌感。
  4. 车中摇兀也教吟:即使在颠簸的车程中,诗人仍然在吟唱,显示出他对诗歌的热爱。
  5. 虽无蜂过曾偷采:虽然没有蜜蜂来采蜜,但诗人担心尘埃的侵扰。
  6. 犹恐尘飞数见侵:对花的珍惜与保护意识,表现出对美的维护。
  7. 应是花枝亦相望:花枝之间似乎也在相互期望,传递出一种情感的共鸣。
  8. 恨无人似我知音:表达了孤独的情感,渴望能有理解自己的人。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的美与诗人的感情相类比,增强情感的表现力。
  • 拟人:花枝之间的“相望”赋予了花以情感,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如“青红”和“诗思”,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知音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求,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人际关系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美好与希望,承载着诗人对生活的热情。
  • :代表了生活中的烦恼与干扰,象征着对美的破坏。
  • :暗示生活的流动与变化,体现诗人忙碌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种花千树”主要是为了表达什么?

    • A) 对花的热爱
    • B) 生活的忙碌
    • C) 对知音的渴望
    • D) 诗思的烦恼
  2. 诗人担心的是什么?

    • A) 花的凋零
    • B) 尘土的侵扰
    • C) 蜜蜂的到来
    • D) 诗歌的流失
  3. “恨无人似我知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孤独与失落
    • B) 欢喜与满足
    • C) 愤怒与不满
    • D) 忧愁与无奈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诗词对比:

  • 张镃的《卖花》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寄托,但张镃更注重自然与生活的结合,而李清照则倾向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