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17 10:03:27

林宗真杰士,甑堕识孟敏。

初无一语交,肺腑已窥尽。

人才处东京,郭许能汲引。

几时不生贤,弗遇即泯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宗真杰士,甑堕识孟敏。
初无一语交,肺腑已窥尽。
人才处东京,郭许能汲引。
几时不生贤,弗遇即泯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杰出人才的赞赏与思考。诗中的“林宗”可能指的是一位真正的杰士,像甑(蒸锅)一样,虽外表平凡,却能烹煮出真正的美味;而“孟敏”则是指识别人才能的人。诗人在初次见面时,虽然没有交谈,但内心深处已能洞察彼此的心意。接着,诗人指出当今人才聚集在东京,并提到郭、许(指郭子仪、许敬宗)等人可以引荐这样的才俊。最后,诗人感慨,如果没有贤能之人,才华也会随之消失。

注释:

  • 林宗:可能指林逋,宋代著名诗人,有才华。
  • 甑堕:甑是蒸锅,堕则是掉落,意指外表平凡却有内在的才华。
  • 孟敏:指的是孟尝君,古代著名的贤士,善于识才。
  • 肺腑:心里最深处的真实想法。
  • 汲引:吸取和引荐。
  • 泯泯:指才华消失、被淹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字公懿,号云烟,生于北宋,后期活动于南宋。张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杂兴》在宋代的文人圈中,常常用来表达对人才能及环境的感慨。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对人才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杰出人物的渴望与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对人才的渴求与对杰出人物的深刻观察。张镃借用“林宗真杰士”的形象,强调杰士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他对人才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虽然字数不多,但蕴含的哲理十分丰富,尤其是对“肺腑已窥尽”的描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与共鸣,让人感受到一种深邃的情感联系。

诗中提到的“人才处东京”,反映了当时东京(汴京)作为文化与政治中心的繁荣,诗人对能人志士的期待与焦虑交织在一起。而最后一句“几时不生贤”,则是对现实的无奈与期待,表达了对贤才匮乏的忧虑,给人以深思。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传达了对人才的尊重与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林宗真杰士:以“林宗”作为杰出人物的象征,说明他是一个真正的才子。
  2. 甑堕识孟敏:通过甑的比喻,说明外表与内在的反差,强调识才的重要性。
  3. 初无一语交:初次见面没有言语交流,却能洞察彼此心灵。
  4. 肺腑已窥尽:意指情感和理解的深度,暗示默契的存在。
  5. 人才处东京:提到人才聚集的地理环境。
  6. 郭许能汲引:提到郭子仪与许敬宗,表明他们能引荐有才之士。
  7. 几时不生贤:感叹贤能的难得与社会对贤才的渴求。
  8. 弗遇即泯泯:如果没有遇到贤人,才能便会被淹没,难以施展。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甑堕”比喻人才外表的平凡与内在的潜力。
  • 对仗:句子结构工整,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反语:通过对贤才的渴求,反映了社会的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人才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对贤才的期望。它不仅仅是对个体才华的赞美,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反思,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人才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担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宗:象征真正的杰士。
  • :代表外表的平凡与内在的珍贵。
  • 东京:人才聚集的地方,象征文化与繁荣。
  • :代表智慧与道德的结合,象征理想中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张镃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2. 诗中提到的“林宗”象征什么意思?

    • A. 平凡的人
    • B. 真正的杰士
    • C. 无能之辈
    • D. 声名显赫的人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贤才的渴望
    • B. 对财富的追求
    • C. 对权力的向往
    • D. 对名声的执着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将进酒》中的豪情壮志形成对比,张镃的《杂兴》更强调对贤才的渴望与思考,表现出一种沉思的深度与对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以上内容构成了对张镃《杂兴》这首诗的全面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