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本觉寺》

时间: 2025-01-17 10:37:55

一径横穿藓翠封,满空声动玉琤淙。

林居岂是无修竹,未有清阴似此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本觉寺
作者: 张镃 〔宋代〕

一径横穿藓翠封,
满空声动玉琤淙。
林居岂是无修竹,
未有清阴似此浓。

白话文翻译:

这条小路横穿过青苔覆盖的庭院,
满天回响着如玉般清脆的流水声。
山林里难道就没有修竹吗?
但没有哪处的阴影如这里这般浓郁。

注释:

  • 藓翠:指青苔,形容如翠色般的绿色。
  • 玉琤淙:玉制的乐器发出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水声清脆悦耳。
  • 修竹:指修长的竹子,常用于形容竹林的优雅。
  • 清阴:清凉的阴影。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在描写中融入了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反映出作者对山水环境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字子骏,号惭愧,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热爱著称,常在诗中表达对自然的细腻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寄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张镃游览本觉寺期间,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启发,表达了他对寺院宁静氛围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感悟。

诗歌鉴赏:

《题本觉寺》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本觉寺的幽静、清秀之美。首句“一径横穿藓翠封”,以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小路穿过庭院的情景,青苔的映衬使得环境显得更加宁静而深邃。接着“满空声动玉琤淙”,诗人在这里以流水声的清脆动听来引导读者的听觉体验,仿佛置身于自然的怀抱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以反问的方式提出“林居岂是无修竹”,引导读者思考,林中虽有竹子,却没有哪个地方的阴影能与本觉寺的浓郁相比。此句不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对寺院独特氛围的强调,表达了诗人对这一环境的珍视。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寺院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寄托的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径横穿藓翠封”:描写小路穿过覆盖青苔的庭院,传递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感觉。
    • “满空声动玉琤淙”:流水声在空中回响,比喻为玉器般清脆,增强了自然的生动感。
    • “林居岂是无修竹”:反问句,暗示即便竹子存在,仍然无法与寺院的环境相比。
    • “未有清阴似此浓”:总结句,强调本觉寺的阴影之浓郁,表达了对这份宁静的珍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流水声比作“玉琤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水的清澈。
    • 反问:通过设问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引导读者思考。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体现出音乐感,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传达了对自然与宁静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意象分析:

  • 藓翠:象征生命与生机,代表自然的宁静。
  • 玉琤淙:象征清澈与纯净,传达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赞美。
  • 修竹:象征高雅与坚韧,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满空声动玉琤淙”中的“玉琤淙”指的是什么?
    A. 风声
    B. 流水声
    C. 鸟鸣声

  2. 诗中提到的“修竹”主要用来表达什么?
    A. 寺院的宁静
    B. 竹子的高雅
    C. 竹林的广阔

  3. 诗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城市的向往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鹿柴》
  • 李白的《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同样表现了山水之美,但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观,而张镃的《题本觉寺》则突出宁静的氛围。
  • 王维的《鹿柴》与张镃的诗在意境上相似,均描绘了幽静的自然,但王维更强调诗中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名篇选》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