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
时间: 2025-01-19 18:0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松高干云,众林安可到。汤汤鸣寒溪,偃偃倚翠纛。侧听心神醒,仰视目睛眊。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岂同涧中萍,上下逐流潦。岂同墙根槐,卷卷秋可扫。凤凰引众禽,此木阴可焘。君求百常柱,星日此可造。般匠世有无,方钟野人好。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松树直插云霄,其他林木如何能及。寒溪水声潺潺,松树如翠旗般挺立。侧耳倾听,心神清爽;仰望之,目眩神迷。风雨交加,天地震动,松树却稳如泰山,不曾倾斜。它不像涧中的浮萍,随波逐流;也不像墙根的槐树,秋来叶落可扫。凤凰引领众鸟,松荫下可庇护。若君寻求百尺之柱,此松足以胜任。世间是否有巧匠,能将其雕琢成钟,正合野人之好。
注释
- 高干云:形容松树高耸入云。
- 汤汤:水流声。
- 偃偃:挺立的样子。
- 翠纛:翠绿色的旗帜。
- 眊:目眩。
- 欹倒:倾斜倒下。
- 涧中萍:涧中的浮萍,比喻随波逐流。
- 墙根槐:墙边的槐树,比喻平凡无奇。
- 焘:覆盖。
- 百常柱:极高的柱子。
- 般匠:巧匠。
- 方钟野人好:正合野人之好,指适合隐士的喜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文风格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描绘高松的雄伟与坚韧,通过对松树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品格和坚定意志的向往。创作时可能正值作者对人生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高松为主题,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其高洁、坚韧的品质。诗中“高松高干云”一句,即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松树的高耸入云,与其他林木形成鲜明对比。“风雨天地动,一叶不欹倒”则进一步强调了松树在风雨中的坚韧不屈。诗中还通过对比涧中萍和墙根槐,突出了松树的不同凡响。最后,诗人以凤凰引众禽、松荫可庇护的意象,暗示了松树的高贵与庇护之能。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坚定意志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松高干云:以夸张手法描绘松树的高耸。
- 众林安可到:与其他林木形成对比,突出松树的独特。
- 汤汤鸣寒溪:以寒溪水声衬托松树的静谧。
- 偃偃倚翠纛:以翠纛比喻松树的挺立。
- 侧听心神醒:通过听觉感受松树的清新。
- 仰视目睛眊:通过视觉感受松树的高大。
- 风雨天地动:描绘风雨中的松树。
- 一叶不欹倒:强调松树的坚韧。
- 岂同涧中萍:对比松树与涧中萍的不同。
- 岂同墙根槐:对比松树与墙根槐的不同。
- 凤凰引众禽:以凤凰比喻松树的高贵。
- 此木阴可焘:松荫可庇护。
- 君求百常柱:若寻求高柱,此松足以胜任。
- 星日此可造:此松可雕琢成钟。
- 般匠世有无:世间是否有巧匠。
- 方钟野人好:正合隐士的喜好。
修辞手法:
- 夸张:如“高松高干云”。
- 比喻:如“偃偃倚翠纛”。
- 对比:如“岂同涧中萍”与“岂同墙根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高松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和坚定意志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松:象征高洁与坚韧。
- 寒溪:象征清新与静谧。
- 翠纛:象征挺立与高贵。
- 风雨:象征考验与挑战。
- 凤凰:象征高贵与庇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高松高干云”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诗中“岂同涧中萍”与“岂同墙根槐”两句的对比作用是什么? A. 突出松树的高洁 B. 突出松树的坚韧 C. 突出松树的平凡 D. 突出松树的独特
-
诗中“凤凰引众禽”一句中的“凤凰”象征什么? A. 高贵 B. 平凡 C. 坚韧 D. 清新
答案:
- B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梅花》: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 苏轼《题西林壁》:通过对西林壁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与王安石的《梅花》对比,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 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对比,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可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八大家文集》:收录了曾巩的文集,可全面了解其文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