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修竹围茅舍,鸟声喜客来。
居乡怜野逸,煮酒乐追陪。
子秀书能读,童痴钓未回。
殷勤重惜别,远寺暮钟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乡村场景:修长的竹子环绕着简陋的茅草屋,鸟儿的鸣叫声使得来访的客人感到愉悦。诗人对乡村的闲适生活充满了怜爱,煮酒时与友人共话,乐在其中。诗中提到的“子秀”是指一个书法才能出众的人,而“童痴”则是指一个痴迷于钓鱼的小孩,表现出不同的人在乡村生活中各自的乐趣。最后,诗人对即将分别的朋友表达了深切的惜别之情,远处寺庙的钟声催促着离别的时刻。
注释
- 修竹:修长的竹子,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茅舍:用茅草搭建的简易房屋,代表乡村的简朴生活。
- 鸟声:鸟鸣声,表示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居乡:生活在乡村,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煮酒:指与友人一起饮酒,象征着友谊和欢聚。
- 子秀:可能为诗中某位才子,象征着文化修养。
- 童痴:指小孩,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性格。
- 殷勤:形容对朋友的热情与周到。
- 远寺:远处的寺庙,增添了一种幽远的意境。
- 暮钟:傍晚时分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德纯,清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展现了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常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日,诗人可能是在一次游览中途经过任处士的庄园,受到自然环境和友人情谊的启发,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景色和亲切的人情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开篇通过“修竹围茅舍”的描绘,营造出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面。竹子和茅舍的结合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象征了生活的简朴和宁静。接着,鸟声的出现为诗中增添了生动的气息,表明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居乡怜野逸,煮酒乐追陪”中,诗人表达了对乡村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相聚的珍惜。此句通过饮酒的场景展现了友谊的温暖与生活的乐趣。“子秀书能读,童痴钓未回”则引入了人物,展示了不同人对生活的热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最后两句“殷勤重惜别,远寺暮钟催”表达了对离别的惆怅,远寺的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离别的不可避免。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展现了诗人对友谊、对自然和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修竹围茅舍:用竹子环绕着茅草屋,描绘出朴素自然的居所。
- 鸟声喜客来:鸟鸣声传来,表明来访的客人感到愉悦。
- 居乡怜野逸:居住在乡间,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怜惜。
- 煮酒乐追陪:喝酒时的快乐,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
- 子秀书能读:提到有才华的书法家,展示文化氛围。
- 童痴钓未回:小孩沉迷钓鱼,表现出无忧无虑的天真。
- 殷勤重惜别:对朋友的离别感到惋惜,情感真挚。
- 远寺暮钟催:远处寺庙的钟声提醒时间的流逝,催促离别。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修竹围茅舍,鸟声喜客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物比喻人情,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 拟人:鸟声被赋予了“喜”的情感,使得自然与人情更为贴近。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时间的流逝带来的惜别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修竹:象征高洁、坚韧,代表着诗人的品格。
- 茅舍:象征乡村的简朴与纯粹,体现对自然的向往。
- 鸟声: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机,带来愉悦的情感。
- 煮酒:象征友谊和温暖的聚会,体现生活的乐趣。
- 暮钟: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带来惜别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子秀”指的是?
- A. 一位钓鱼的小孩
- B. 一位书法才能出众的人
- C. 一位诗人
-
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态度是?
- A. 喜爱
- B. 厌恶
- C. 无所谓
-
“殷勤重惜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惆怅
- C. 愤怒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 《江雪》柳宗元
诗词对比
- 《春日偶成》 朱熹:同样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更加侧重于内心的修养与思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描写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传》
- 《古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