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岳醵饮西峰寺分韵成诗十四首见寄》

时间: 2024-09-19 21:57:30

老佛眉閒屋漏愁,残廊脚下草光浮。

谁能饥坐芦穿膝,莫问神通石点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佛眉閒屋漏愁,残廊脚下草光浮。
谁能饥坐芦穿膝,莫问神通石点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老佛(指老和尚或高僧)眉头舒展,显得闲适,而屋顶却漏水,让人感到忧愁。残破的廊檐下,草丛中的光影摇曳。谁能在饥饿中坐着,腿上穿着芦苇,不用去问那有神通的石头为何点头。

注释

  • 老佛:指老和尚或高僧,常用来形容智慧和境界高的人。
  • 眉閒:眉头舒展,形容心境宁静。
  • 屋漏愁:房屋漏水,带来烦恼和忧愁。
  • 残廊:指破旧的走廊。
  • 草光浮:草丛中的光影浮动,描绘自然景象。
  • 芦穿膝:穿着芦苇,形容贫困或素朴的生活状态。
  • 神通:佛教中的一种超自然能力。
  • 石点头:指神秘的石头似乎在回应,暗示某种哲理或智慧。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老佛”可能与佛教文化有关,代表了智慧和修行的高境界。诗中的“神通”与佛教中的超凡能力密切相关,而“石点头”则可能暗示了一种无形的智慧存在。诗人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生活境遇的感慨和对智慧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心境。其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西峰寺,诗人为在此地饮酒作诗,感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宁静与内心的思索,借景抒情,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却略显忧愁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老佛眉閒屋漏愁”便将读者带入一个矛盾的境地:虽然高僧的心境宁静,但周遭的环境却是残破和忧愁的。通过“残廊脚下草光浮”的描写,诗人将草地上的光影与环境的乏味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谁能饥坐芦穿膝”一句,流露出对贫困和简朴生活的直白感受。而最后一句“莫问神通石点头”则引发更深的思考,似乎在劝诫人们不要过于追求世俗的超凡,而应关注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整首诗在情感上既有对生活困境的感慨,也蕴含着对智慧的思索,展现了一种超脱的哲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老佛眉閒屋漏愁:描绘了高僧的淡然与屋漏的困扰,形成鲜明对比。
    • 残廊脚下草光浮: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与生活的残缺。
    • 谁能饥坐芦穿膝:表达了对艰难生活的认同。
    • 莫问神通石点头:反映了对智慧与心境的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高僧的“眉閒”比喻内心的宁静。
    • 对仗:如“老佛”与“屋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生活的困扰与内心的智慧,强调心境的宁静比外在的繁华更为重要。

意象分析

  • 老佛:象征智慧与超脱。
  • 屋漏:象征生活的困扰与不安。
  • 草光:象征自然的宁静与生命的流动。
  • 芦穿膝:象征贫穷与简朴的生活状态。
  • 石点头:象征智慧的回应与深邃的哲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老佛眉閒屋漏愁”中,老佛的“眉閒”指的是: A. 眉头紧锁
    B. 眉头舒展
    C. 眉头皱起

  2. “谁能饥坐芦穿膝”中,芦穿膝的意思是: A. 穿着华服
    B. 穿着芦苇
    C. 穿着草鞋

  3. 诗中提到的“神通”是指: A. 超自然的能力
    B. 世俗的财富
    C. 普通的技能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陈著与王之涣的作品均描绘自然,但陈著更关注内心的思考,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景色。两者在表达情感和意境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