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雷峰诸师 其二》

时间: 2024-12-29 18:27:15

殷勤不尽意,惭愧转多情。

密语本难了,常心无住生。

秋烟一片远,晓露隔帘清。

草本想陪侍,寰中开化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殷勤不尽意,惭愧转多情。
密语本难了,常心无住生。
秋烟一片远,晓露隔帘清。
草本想陪侍,寰中开化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雷峰诸师的敬意和愧疚之情。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感到自己的心意无法尽述,反而愈发羞愧,情感更加复杂。密密麻麻的言语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安定也难以持久。远处的秋烟呈现出一片朦胧,晨露透过窗帘显得格外清新。诗人希望能够陪伴在身边,心中向往着那理想的地方。

注释:

  • 殷勤:热情周到,恳切尽心。
  • 不尽意:无法完全表达心意。
  • 惭愧:感到羞愧。
  • 密语:细语,指细腻的言辞。
  • 常心:内心,常常的心情。
  • 秋烟:秋天的烟雾,象征着遥远和朦胧。
  • 晓露:清晨的露水,象征着清新和纯净。
  • 草本:指草木,寓意着生机和陪伴。
  • 寰中:宇宙之间,象征广阔的天地。
  • 开化城:指理想中的美好地方,象征文化和精神的栖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长文是明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作常常充满了浓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谢长文在诗词上拥有深厚的造诣,作品多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谢长文与雷峰诸师的交往中产生的,表达了他对师友的深切情谊和对自身情感的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愧疚感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折射出当时文人对道德和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寄雷峰诸师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与雷峰诸师之间深厚的情谊。开篇的“殷勤不尽意,惭愧转多情”道出了诗人心中难以表达的复杂情感。他对师友的关心与愧疚交织,显示出他对情感真挚的追求。这种情感的纠葛在接下来的几句中继续展开,诗人意识到,细腻的言语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常常的浮躁则让他无法安定。

通过“秋烟一片远,晓露隔帘清”,诗人描绘出一幅秋日清晨的画面,既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着内心的澄澈与宁静。最后一句“草本想陪侍,寰中开化城”则将情感的渴望提升到了理想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的细腻与自然的描绘中达到了一种和谐,反映出诗人对美好情感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殷勤不尽意:虽然我热情周到,但仍然无法完全表达我的心意。
  2. 惭愧转多情:因此,我感到羞愧,情感变得愈发复杂。
  3. 密语本难了:细腻的言语本就难以完全说清。
  4. 常心无住生:我内心常常无法安定,情绪如同浮云般飘忽。
  5. 秋烟一片远:远处的秋烟弥漫,显得恍惚而遥远。
  6. 晓露隔帘清:清晨的露珠透过窗帘显得格外清新。
  7. 草本想陪侍:我希望能陪伴在身边,像草木般生机勃勃。
  8. 寰中开化城:我心中向往着那理想的精神家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烟”与“晓露”比喻为情感的复杂和清新,增强了意象的表现力。
  • 对仗:全诗的句式结构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拟人:通过“常心无住生”,赋予心情以生命,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师友的深切情感与愧疚,同时展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然意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构成了一幅美丽而深邃的画面,使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烟:象征着遥远的思念与无常。
  • 晓露:象征着清新、纯净和希望。
  • 草本:代表着生命的生机和陪伴的渴望。
  • 开化城:象征着理想的文化与精神家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殷勤不尽意”的意思是: A. 努力表达情感
    B. 感到羞愧
    C. 无法完全表达心意
    D. 心情安定

  2. “晓露隔帘清”中的“隔帘”指的是: A. 春天的露水
    B. 夜晚的露水
    C. 透过窗帘的清晨露水
    D. 秋天的烟雾

  3. 诗中的“草本”象征: A. 生命与陪伴
    B. 遥远的思念
    C. 文化的传承
    D. 理想的追求

答案:

  1. C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描绘了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但更加明显地反映出国家的沧桑与个人的愁苦。
  • 《早发白帝城》:以清晨的景象展示了希望与新的开始,情感基调与《寄雷峰诸师 其二》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研究》
  • 《谢长文集》